英吉沙小刀不仅仅是新疆英吉沙县最具文旅特色的工艺产品,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它见证着历史的变迁,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传递着古老工艺与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承载着500多年的历史与文化,在时代的浪潮中,英吉沙小刀从普通的生活工具华丽转身为备受青睐的工艺品,进而成为驱动当地经济发展的 “产业之舟”,开辟出一条独特的文旅产业链发展路径。
11月13日,记者来到被誉为小刀村的芒辛镇喀拉巴什兰干村,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售卖英吉沙小刀的店铺。走进刀王故居院子里,古朴厚重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跳跃的火红炭火、铿锵的锻打之声、刺耳的磨砂开刃声……不时有游客前来现场观摩体验手工小刀的制作流程,购买几把心仪的小刀。
成都游客杨爱云说:“如此近距离地全程观看英吉沙小刀制作过程,我还是第一次,除增添了锻打、接合、淬火、回火知识外,刀背处拉出刀槽,刀面上錾刻出花纹,利用扎、磨、捣、剜、刻、嵌、挫等工序将木料、金属、兽角等材料安装到刀柄上,都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小刀上精美的造型和秀丽的纹饰,如同古老文化的密码,讲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智慧与审美。每一个弧度、每一条花纹,都经过工匠们精心雕琢。
刀王故居经营者巴哈德尔·保尔拉介绍,制作英吉沙小刀,首先是选料,工匠们会挑选优质的钢材,这些钢材质地坚韧,为打造锋利的刀刃奠定了基础。钢材在经过加热处理后,工匠用特制的锤子反复敲打,每一次的敲击都精准有力,火花四溅中,刀身的雏形逐渐显现。敲打的力度和节奏,全凭工匠多年的经验掌握,以确保刀身的厚度和硬度均匀。
刀柄的制作更是一门艺术。工匠们通常会采用金、银、铜、玉、宝石等材料装饰,擅于创新的工匠们还对其进行了改良,在刀柄材料的选择上加入贝壳、有机玻璃等,经过精心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如镜,并在小刀制作中融入当下民众喜闻乐见的图案。
“刀身与刀柄的结合严丝合缝,浑然一体,一把英吉沙小刀才算基本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度新疆工匠年度人物、英吉沙县小刀有限公司的小刀制作师胡甫尔·热合曼介绍,英吉沙小刀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是因为每代小刀匠人始终走在创新的路上。
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旅游产业开发,英吉沙县对喀拉巴什兰干村房屋、街景及内部功能分区改造,打造出集小刀制作、展示、销售、体验等环节为一体的特色小刀村景区,成为新疆休闲度假、消费购物别具一格的打卡地,一年四季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旅游。
谈及文旅产业发展“秘密”,英吉沙县全域旅游服务中心主任阿米娜·纳麦提说:“通过举办各类非遗技艺展示评比大赛、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活动,同时积极培育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成‘刀王故居’‘土陶展览馆’‘大师工作室’等,进一步推进了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提升了旅游文化内涵,让全国各地游客都能感受到独属于我们英吉沙的人文魅力。”
小刀村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非遗制作本身,还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了解到非遗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文化价值,通过与工匠们的交流和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对非遗的认识和理解。
天津游客乔婷婷开心地说:“我们是从天津慕名而来,在这观察了一会儿老师傅做小刀的过程,目睹小刀匠人精湛的技艺,每一个动作、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还能和传承人交流,真是不负此行。”
文旅市场的繁荣,离不开帮扶企业的倾力支持。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集团)自2018年帮扶英吉沙县以来,积极参与到英吉沙县的产业发展中,为当地文旅产业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年中交集团聚焦地方需求,发挥主业优势,捐资援建中交大道改造工程,历经3个月紧锣密鼓的施工,改善了县城主干道交通条件。
企业赋能,激活文旅融合“双向奔赴”。中交大道的建成,不仅提升了本地群众的幸福指数,也让外地客商印象深刻。来自乌鲁木齐的热孜万古丽·巴拉提原本只是过来办公,看着英吉沙城市新貌,情不自禁地进行了“深度游”。
“来到英吉沙,第一印象就是街道很干净,城市绿化特别好,道路两侧都是花花草草,让人感觉很温馨舒适。尤其是这条城区主干道,有降尘喷雾,路灯也很好看,很有特色。沿着中交大道到小刀村旅游,看到一把把精美的小刀,太让我震撼了。”热孜万古丽·巴拉提脸上写满了喜悦之情。
新建和修缮的道路网络,让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抵达这个拥有独特小刀文化的地方。道路的拓宽和优化,不仅方便了游客出行,也为小刀原材料的运输和成品的销售提供了更顺畅的物流渠道,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此外,中交集团旗下的中国交通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小刀村、土陶村结成帮扶对子,在人力、财力、智力以及产业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助力小刀共富工坊建设以及小刀传承人培养工作。
中交集团挂职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张斌说:“我们力求将英吉沙小刀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方面,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景区;另一方面,进行品牌塑造并实施公司化运作,以实现联民、带民、富民的目标。让英吉沙小刀声名远扬,为当地吸引更多游客,推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英吉沙小刀背后的商机。在英吉沙的大街小巷,一家家小刀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店铺不仅是售卖商品的地方,更像是展示英吉沙小刀文化的小型博物馆。店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小刀,从传统款式到创新设计,琳琅满目。店主们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每一把小刀的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背后的故事。
英吉沙县小刀从业者阿巴拜克日·麦麦提敏回忆,“我从小就看着长辈们制作小刀,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旅游业发展得这么好,我就想着开一家小刀店,把我们英吉沙小刀的魅力展现给更多游客。这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传承非遗的一种方式。”
在小刀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小刀制作和销售。正在给游客介绍小刀的热依木 ·阿布来提说:“我们店月收入两三万元,全国各地的游客们来买英吉沙小刀。”
如今,全村已有9个小刀专业合作社、90余家小刀店。这些店铺的存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购买正宗英吉沙小刀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们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创造了1100余人就业的机会,涵盖了从小刀制作、配件雕琢、店铺经营到代买等各个环节,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能在这个产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3年,英吉沙县小刀销售额达 1.5 亿元,这一骄人的成绩充分彰显了英吉沙小刀产业的强大活力。这1.5 亿元的销售额背后,是无数工匠、店主、从业者们辛勤努力的结果,也体现了市场对英吉沙小刀这一特色产品的高度认可。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非遗技艺的挖掘和整理,加大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继续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和经济支持,促进文旅融合,让非遗焕发新生。”英吉沙南湖旅游度假区服务中心副主任排热坦·麦麦提敏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
英吉沙小刀已经从一把简单的生活工具,蜕变成一艘承载着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 “产业之舟”。今年1月至10月,英吉沙县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04.66万人次,同比增长57.73%;实现旅游收入13.84亿元,同比增长102.40%。这些数据,是英吉沙县对非遗传承保护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成果的体现。英吉沙小刀产业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它将继续在广大英吉沙人及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记者 查燕荣 通讯员 娜扎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