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智”带“数治”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乡村治,百姓安。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着力打造国家级数字乡村试点县,紧扣产业振兴和乡村治理的瓶颈问题对症施策,搭建“数字开鲁”大系统、推进“数字+N”大改造,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全环节全链条数字管理机制,使数字工具成为产业振兴的新农具、县域经济的新维度、基层治理的新平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开鲁县保安农场四分场职工邢彦斌家,记者看到,金灿灿的玉米铺满晾晒场,如金色海洋,格外耀眼。邢彦斌一边翻晒玉米粒一边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种了120亩地玉米,因为采用了玉米密植高产技术,产量又实现了新突破。当被问到新技术的学习途径时,邢彦斌情不自禁地点赞了“开鲁农牧业”APP。“咱们这农牧业APP非常好用,我种玉米各个阶段的种植技术都是从APP上学的,专家分门别类,以农技科普短视频和在线直播培训的方式,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说实话,以往没在APP上学习的时候,玉米产量不是很高,但是这两年通过学习,真是实现了产量连年增加,哪怕就像2024年天气低温寡照、雨水多的情况下,玉米还能有200斤的增产呢,这样亩产就达到了2200斤左右。”邢彦斌说,“开鲁农牧业”APP上各项服务不仅分类清晰,更新也很及时,当下正值玉米储藏关键期,专家的储藏技术早已上传到APP了。

站在连片的玉米堆前,邢彦斌(右)感慨科学种田的“甜头”(胡建华 摄)

邢彦斌口中的“开鲁农牧业”APP是开鲁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手机移动端。APP上,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团队及技术骨干,为农户提供农技知识、专家指导、直播培训、社会化服务、农作物行情价格等几十项全免费服务。目前,APP的使用已覆盖全县261个行政村,注册用户139609人,共发布农技科普短视频1448期,有效观看量达1694万次,开展线上直播139次,累计培训24.81万人次,促进农牧产业服务横向延展、纵向延伸,助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以数字赋能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开鲁农牧业”APP为群众发展农牧业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开鲁党建”APP则变基层“末梢”为治理“前哨”,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2022年,开鲁县依托全县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和城乡网格组织体系,开发县镇村三级党群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和网格员手持终端“开鲁党建”APP,纵向贯穿县、镇、村、网格4个社会治理层级,横向连通67个县直职能部门和10个镇直机构单位,有机整合条块资源,构建“双向赋能、上下直通”的数字化治理体系,织牢民生“幸福网”。

在开鲁县东风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王勇的办公室,挂着一面写有“爱护百姓权益 构建和谐社会”的锦旗。这面锦旗背后的故事,还要从今年7月29日东风镇官银号村高国峰家3头牛的意外死亡说起。当天下午,高国峰正打算喂牛,却发现原本活蹦乱跳的牛不明原因死亡。情急之下,他赶紧向网格员寻求帮助。很快,情况反映到镇里,在镇长王勇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帮助下,短短几天内,不仅查明了事故原因、消除了安全隐患,还让高国峰及时拿到了20000余元的赔偿款。

“我发现牛死了以后,心里非常着急,就赶紧把事儿报告到村里,村里及时上报,后来镇里、县里都来人了,积极帮我们排查事故原因、解决实际问题,也就四五天的时间就全部解决完了,我也拿到了赔偿,怎么也没想到能这么快,当时就感觉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就落地了。” 高国峰激动地说。

网格吹哨、部门报到,百姓有需求、政府有回应。自党群服务中心信息化平台和“开鲁党建”APP上线以来,网格员利用手机随时录入民情、上传信息,数据信息融通相关部门,形成了社情民意自下而上汇集、优质服务自上而下落实的联动格局,让民生服务更加精准有效。

“我们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赶到高国峰家了解情况,排查问题、隐患,并对事故现场进行安全防护,同时,组织镇级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开鲁党建’APP上传事件到县级党群服务中心,县级有关部门及时响应,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赶赴现场提供技术支持,排查事故原因。最终,群众利益得到了保障,安全隐患被消除,群众对我们的处理结果也是非常满意。”说起事件处理的经过,王勇表示,“整个过程中,党建APP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不用再单独花时间去联系涉及的每个部门,真正实现了‘全网’联动。”

王勇(中)和派出所等站所工作人员研究推进工作(毕乐陶 摄)

乘“数”而上,加“数”前行。开鲁县积极探索“数智数治”治理模式,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建设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现代化、农村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在线化和农民生活数字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数字支持。(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杨景欣 胡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