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土疙瘩”变身致富“金疙瘩”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刨土、装篓、搬运……时至冬月,茯苓产业迎来头茬采收时间。12月6日,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茯苓产业现代林业园区,村民们正有条不紊地对500余亩茯苓进行采收工作。

后续,这批茯苓将经过多道生产工序,被制成茯苓粉、茯苓面、茯苓酒等系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茯苓是一种食药同源的中药材,一年可以采收两季,像我手上这个茯苓,它的重量就有5斤左右。”广元市佳华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磊介绍,公司采取“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立起“订单保底、盈利分红、就业带动”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昭化区9个镇近2000户农户发展茯苓产业8000余亩。

茯苓是昭化区大力发展的道地中药材产业之一,如何推动茯苓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近年来,昭化区围绕全区40万亩国家二级公益林资源开发利用,科学确定“公益林+”发展方向,适度发展以茯苓为主的林下产业,并积极推广茯苓仿野生化种植,促进松加快天然更新,有效破解了公益林既要保护好、又要促农增收难题。

“我们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目前,已开发出5类茯苓产品,全年带动3万余人聚集产业链,实现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昭化区林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姝说。

不仅要种出茯苓,还要种出品质,种出效益。

早在2020年7月,昭化区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管理规范及质量标准提升项目,系统建立起茯苓的“三标准、五规范、二体系”,并通过“川产道地药材”品种认定,获批成为首个“川产道地药材”认定品种。

“‘352’成功填补了国内茯苓种植种苗标准空白,将松林的利用率从16%提升到了28%,极大地保护了松林的资源;同时,通过规范茯苓采收时间、标准化种植技术,全方位提升了茯苓品质。”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二级教授李敏说。

此外,昭化区还通过制定昭化茯苓中长期发展规划,先后出台《昭化区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茯苓林下种植技术规程》《茯苓产地趁鲜加工与炮制一体化技术规范》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大力实施,为昭化茯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目前,昭化区茯苓产业年产值突破7000万元。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擦亮‘昭化茯苓’金字招牌,继续强化昭化茯苓标准化工作,推动企业严格按照‘三标准、五规范、二体系’开展种植加工,保证‘川产道地药材品质’。”昭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汤关军表示,该区将依托当地林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标准化引领示范作用,配合相关部门组织开展标准化培训,助推茯苓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更多基地取得“川产道地”认证;持续加强品牌保护工作,严格“川产道地”药材监管,不断完善监管手段,健全监管体系,保护昭化茯苓品牌以品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记者 戚原 通讯员 朱映江 邹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