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在广西玉林福绵区福绵区樟木镇旺老村村委会,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浓烈的药香气,村委会周边的空地已经被利用成为该村主要经济作物——天冬的加工厂房,而在旺老村的村民集中居住点,随处可见一畦畦种上天冬的田地。“旺老村已经成为福绵区种植天冬的第一村。”旺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义东自豪地介绍。
南流江和旺老江从旺老村穿过,江两岸的沙质土壤适合种植天冬。针对这一优势,旺老村党总支发挥党建领航作用,发动党员先行种植,带动群众大力发展天冬产业,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目前,全村95%以上的农户种有天冬,种植面积4500多亩,其中外地种植户租种2500亩,成为全国有名的天冬种植基地。旺老村天冬已经过“三品”认证,成为旺老村的一张产业金牌。
天冬学名叫做“天门冬”又称“老虎尾巴根”等等,是属于一科多年生性质的草本植物,一般在春季播种次年秋冬季节即可收获。天冬生长适应范围广泛,多分布在我国华东、华南等地域。
自古以来天冬根块就是一味中药店常用的中药材,中医资料记载其具有滋阴润燥、清火止咳等良好功效。“农业银行有效满足客户资金周转需求,村里种的大多为良种,亩产7000多斤,每亩盈利约1.2万元。”玉林市旺老天冬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党员吕善森说。
中国农业银行玉林玉州支行针对天冬产业主体普遍缺少抵押物、种植前期资金需求旺盛、后期收入稳定可期的特点,主动与当地政策担保公司开展合作,以“专业大户+农户”的运作模式,通过批量调查、采集农户数据,有效破解农户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同时,农行玉林玉州支行还支持天冬“信用村”创建,打通金融服务天冬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支持了一批天冬“万亩镇”“千亩村”和大批种植“十万元户”“百万元户”发展,点燃农民朋友丰收希望。截至2024年11月末,累计投放“三农”个人贷款2亿多元,农户条线贷款余额1.52亿元。
“今年玉林市冬出产的这批天冬行情看好,要货的人多,价格也可以,所以我们村的中药加工厂收购、加工也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每天加工出货在2500公斤以上。”周义东说。
药商陈霜说:“这波行情始于11月初,当时价格比前期价格有所上涨,统货每公斤38元,货源走动较快,寻货商家多。”而现在已经过去1个月左右,天冬的行情继续上涨,每公斤价格比前期上涨了2元-3元,稍差的价格在35元-37元之间,个头大、颜色好、干度好的40元以上。
农行玉林玉州支行持续丰富金融服务产品体系,量身定制贷款品种,积极满足当地种植户、经销户生产经营资金需求,对天冬产业的支持延伸到种植、收购、加工整个产业,结合种植的生长周期和收益周期,将贷款期限设定为较长期限,支持当地天冬产业发展。
根据天冬生长喜阴厌阳的习性,当地种植户多将天冬种植在背坡或者是林荫之下。天冬属于草本攀援类藤蔓植物,通过枝干的棱叶软刺攀附即可肆意生长。自春季播种后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历经夏秋季节的自我成长,到了次年末初冬季节便可以开挖收获。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就可以开工了,年末回乡季也正好赶上天冬收获季节,种植较少的人家一般家庭成员一起采挖即可,种植规模较大的承包户则需要雇佣短工劳作。
刚挖出的天冬表皮粗糙且多呈土褐色,有点像缩小版的白薯,略带些附着的泥土,这一颗颗小块“白薯”对于当地群众来说就是一颗颗“金元宝”。挖出的天冬洗净后,摘去多余根须,去皮后的天冬白嫩滑溜,就像胖嘟嘟的“婴儿手”,放入锅内煮20分钟左右即可捞出去皮取芯,天冬去皮也是一项考验手工刀法的难题,需要用手和小刀一次性将内外两层皮剥除干净,去皮后的天冬白嫩滑溜。再次清洗干净后即可放置太阳底下晾,熏制晾晒干后的天冬,体积缩水变小,整体色泽偏黄。
旺老村有1500平方米的中药加工厂房以及烘干厂房,还有银行贷款支持建设的冷库,而新的标准化厂房正在建设。“旺老村的加工厂目前也是福绵区最有实力的天冬加工厂之一,为旺老村‘产业强’打下坚实的基础。”周义东说。(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王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