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打造八桂大地的“海上粮仓”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从波光粼粼的海面到繁忙的渔港码头,北海之畔来往的渔船缓缓驶过,来往的人们感受着蓝色经济的脉动。

广西濒临的北部湾海域面积约12.8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蓝色”资源和发展潜力,正成为推动向海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11月29日-30日,海洋渔业基层采风活动记者采访团走进北海,深入基层养殖基地和地方企业,探寻向海经济发展新模式和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建设的新成果。

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海洋牧场建设成效斐然

科学建造海洋牧场,是打造“海上粮仓”的重要一步,也是推动海洋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生态海洋牧场的建设成为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2018年,这片位于北海南部近海的海域,被农业农村部批准设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4.8万空方的人工鱼礁,覆盖海域面积44.013公顷,并建设一套在线自动监控系统以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这个人工鱼礁是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四周围绕的都是空心砖,在水下就能形成洞穴效应,提供给鱼、虾、贝类等栖息的封闭环境。狭窄的洞穴也能有效阻止大鱼进入,保证小型鱼类的生长周期,一共投放1500座,都是以资源增殖修复为主要目标的”,北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邹建伟介绍说。

邹建伟向记者介绍人工鱼礁构造(赵凡仪 摄)

北海市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海岸线长668.98公里,其中大陆岸线528.17公里,海岛岸线140.81公里,具有发展优良港口的先天条件。北海市拥有64个海岛,“蓝色粮仓”潜力巨大,在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中具有典型性。

“轰隆轰隆”的机器划过耳边,一座座方形的人工鱼礁被投放进大海。“这种方式为海洋牧场开展投放和运输工作节省了成本,同时也降低了安全隐患。”北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邹建伟告诉记者。

目前,项目区已成为北海近海钓鱼的“黄金钓点 ”,投礁后,鱼礁区捕获高值鱼类产量比例为90.9%,而毗邻区的比例为81.7%,礁区的渔获质量显著优于毗邻区,人工渔樵区的渔获量对比对照区增加76%,产值增加38%,年总产值可达3000多公斤。有效促进渔民增产增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优质良种培育增质创收,丰富海产走向百姓的餐桌

苗种是水产养殖的第一物质基础,优质的苗种既是渔民们收入稳定增长的保障,也是筑牢海上粮仓的关键环节。

广西海洋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经过长期的研发投入和积累,目前取得技术突破且稳定供应市场的品种有沙虫、青蟹、獭蛤、以及北部湾主要贝类等,同时也是具有中华鲎保种育苗资格的定点单位,是全国最大的中国鲎繁育基地,年繁育能力达300万只以上,为世界鲎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将苗种免费送给渔民们,等到渔民们感受到实际收益后,再半卖白送,让乡亲们都能先体验,后购买。通过苗种的推送,提供给乡亲们苗种支持,让乡亲们收益更稳”,广西海洋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彭慧婧介绍说。

持续培育更优质、产量更高的苗种,让更多安全丰富的海产品被端上百姓的餐桌,辽阔海洋正在变成更加丰盈的“粮仓”。

工人在分拣商户订单鱼苗(赵凡仪 摄)

创新绿色生态养殖模式,绿色渔业出新招

在合浦县廉州镇九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水产养殖景象映入眼帘。捏一把科学配比的饲料,养殖工人扬手一丢,均匀撒向小棚内两侧的虾塘。

工人在投喂虾饲料(赵凡仪 摄)

小棚对虾养殖是近两年北海市新兴的一种对虾养殖模式,它利用循环水养殖技术,提高了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并推广生物絮团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有效提升了对虾产量,具有投资少、环保、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

该项目占地面积1000多亩,目前,已建成养虾小棚1500多个,300平方米的小棚每茬产量达600—800公斤,每年可养殖南美白对虾2-3茬。每个棚利润达2万元左右。年产对虾2400吨以上,总产值可达12000万元左右。

近年来,北海也加大支持“光伏+渔业”新型产业格局建设,助力渔业发展提质增效,接力加速形成集绿色能源、智慧渔业、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复合产业格局。

一排排光伏电板在鱼塘上方,下方的池塘里养殖着石斑鱼、马友鱼、七星鲈鱼、金鲳鱼等经济鱼类,生态健康养殖的同时并配套休闲观光旅游基础设施,开展海洋观光科普教育活动。

在鱼塘上方的一排排光伏电板(赵凡仪 摄)

“渔光互补”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绿色发展策略,它巧妙地将水产养殖与太阳能发电融为一体。通过在鱼塘上方安装光伏板阵列,实现了“上层发电、下层养殖”的双重效益,既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了鱼类存活率,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广西北海市鮪丰水产有限公司E区养殖场场长陈强介绍到。

当前,北海海洋渔业发展产业链日益完善,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赵凡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