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省成为支撑青海高质量发展“助推器”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4年,青海省科技部门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生态保护、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支撑绿色算力产业“起跑”等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坚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两手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相融合,成为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助推器”。

科技助力生态保护展现新作为

全省各级科技部门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健全完善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区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科技体系。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水文要素观测数据库填补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空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黄河谷地重点水土流失区开展生态综合修复技术的应用使土壤侵蚀模数降低33.1%,破解高寒矿区脆弱生态低成本修复难题,示范区内植被平均盖度从0提高到80%以上。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区建设重大科技专项,赋能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零碳产业园,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海力量。

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

在聚焦产业“四地”建设中,青海省科技厅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盐湖资源方面,开展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技术攻关,科技赋能钾肥生产提质增量,锂、镁提取利用等一批技术成果国际领先,首个“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突破氯化镁脱水世界性难题,荧光级氧化镁研究制备填补国内空白,提锂技术实现新突破,支撑建成多条万吨级高镁锂比盐湖卤水提锂生产示范线。

清洁能源方面,突破光伏、光热、风电和储能产业协同发展等多项关键技术,服务建设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光伏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4%,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多能源电力系统互补协调调度与控制关键技术实现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控制和电网平稳运行,已在青海、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多个省区推广应用。“青海产多晶硅”入选国家级创新产品,打破我国电子级多晶硅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为“中国芯”关键基础材料支撑作出青海贡献。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方面,健全高原特色农业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创新模式,“青杂”“青薯”和青稞及蚕豆等特色产业实现良种良法良加配套,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并辐射推广到省内外甚至走出国门。青海省自主选育的青杂5号、12号油菜品种入选国家推广目录,青薯9号创造亩产超万斤的国内单产新纪录并位居全国马铃薯推广面积榜首。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藏羊在青海诞生,藏羊生产实现从“一年一产”到“两年三产”再到“三年五产”的历史性跨越,羔羊出栏时间缩短12个月,当年天然载畜量减少50%,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建设“双丰收”。

引领支撑绿色算力产业开启新赛道

出台《科技支撑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建设行动方案》,确定异构算力与算网一体化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数据安全关键技术3个研究方向、25项重点任务。推动建设青海绿色算力高端智库,筛选组建“青海省绿色算力基地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青海省绿色算力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青海省绿色算力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启动运行,填补青海超算基础设施空白。布局开展异构算力一体化、绿电溯源认证技术研究引领支撑绿色算力产业发展。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新提升

制定出台《关于青海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意见》,打造“小成初、初升高、高壮大”梯级培育模式,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全省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2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达到731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22家。2024年颁发的青海省科学技术奖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及科技进步奖企业参与比例达到54%,企业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

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业新模式

全省启动“科技专员”机制,选派108名科技专员服务企业创新发展。推荐73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科技部企业再贷款项目库,开展银企精准对接,促成银企合作项目融资意向金额21亿元,现场落地融资6.9亿元,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全省金融机构共开发“科创贷”“星火贷”等金融产品20余种,累计支持科技型企业获得融资150.7亿元。此外,2024年为679家(次)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科技创新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补助资金7667万元。(记者 申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