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作为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专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认为,这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了制度化保障、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体制性保护、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系统性支持,指明了新阶段新征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迭代升级的新方向新要求。
为了使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的问题导向更加明确、受益群体更加精准、责任机制更加协调、五级书记决策更加有效,有必要建立支持保护的问题清单、对象清单、部门清单、决策清单等“四个清单”。张合成认为,“四个清单”旨在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清单管理,推动责任压实、问题聚焦、资源整合和成效提升。通过分类施策,才能有效破解传统治理中“一刀切”的弊端,体现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方法论。
如何以“四个清单”支撑起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迭代升级,张合成作了系统分析。
坚持问题导向,梳理问题清单,优先补齐欠账短板。对农民来说,产业兴旺是最根本的安全感,设施完备是最直观的幸福感,服务便捷是最直接的获得感,环境宜居是最牵挂的归属感。诸如种粮务农不赚钱、看病上学贵和远问题,种养大户和小农户、郊区和农区以及牧区和粮区的农户感受不同,相关部门间、上下级间的认知程度差异也较大。因此,张合成认为,各级政府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确定本地区问题清单,明确破解这些问题的优先顺序和了结要求,确保集中精力办成可感可及的实事。
坚持分类指导,梳理受益对象清单,让受益者获得精准保护支持。农业农村支持保护政策的受益群体,不但包括农民、农户家庭、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生产企业等农业生产主体,而且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及添加剂、兽药的生产营销企业等农资供应主体,还包括产品收购、储藏、加工、流通、销售、金融、保险、科技等领域的加工流通服务企业。不同类型的经营主体对政策需求不同、获得感不同,农业龙头企业与普通涉农企业的诉求也有差异。比如,土地流转价格上涨一事,种粮大户和小农户就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为了防止“大水漫灌”,张合成强调,有必要通过梳理对象清单,探索“一类一策”,分类施策,努力做到精准支持、定向保护。
坚持目标导向,梳理部门责任清单,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的任务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涉及部门多、环节多、指标多,群众更期待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等的政策一致、有效。张合成认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抓手在“三农”之外,需要强化目标、任务、责任统筹,推进涉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部门协同发力。相关部门要勇于放弃“二元结构”陈旧思维、惯性指标,乐于提出加速城乡均等化的创新任务,善于提出符合乡村特色的发展目标。
坚持五级书记抓,梳理各级书记决策事项清单,为基层书记提供强大的政治支持。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五级书记要协同推进。从“千万工程”的经验看,地市以上书记应解决好发展方向、目标任务、责任机制、资源保障等四件难事,县乡村书记抓落实的要求要具体明确。因此,张合成认为,要明确五级书记的决策清单,确保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任务明确、要求具体、精力集中。为了克服换届之后“摸着石头过河”与推倒重来的思维惯性,建议县以上党校单设乡村振兴战略教研部,单独设立教学计划,专门讲授相关课程。五级书记以此为入门课、必修课,形成一届接着一届干的加速度,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连续性。(本报记者 张春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