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注 | 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发展饲用谷草产业 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杂交谷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赵治海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被誉为“杂交谷子之父”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杂交谷子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赵治海再次聚焦粮食安全与农业创新,提出以饲用杂交谷子(以下简称“谷草”)产业为抓手,破解我国优质饲草短缺瓶颈,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战略支撑。

“我国优质饲草自给率不足60%,进口苜蓿、燕麦草等成本高昂且供应不稳定,已成为制约畜牧业降本增效和粮食安全的关键瓶颈。”赵治海认为,发展谷草产业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谷草耐旱耐瘠薄,可在北方干旱区、盐碱地等边际土地种植,不与主粮争地,亩均节水30%,符合“向盐碱地要粮”战略方向,能够有效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另一方面,谷草的营养价值高,可替代30%至50%进口苜蓿,亩产干草达1.5吨以上,粗蛋白含量12%至15%,可显著降低养殖成本,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赵治海便致力于杂交谷子研究,培育出的“张杂谷”系列品种,将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谷子亩产从200—300公斤提升至800公斤以上。全国两会期间,他带来的“胚芽小米”引发关注——这种保留胚芽、发芽率达85%以上的小米,不仅营养更丰富,还象征着全谷物加工技术的突破。赵治海认为,我国耕地资源紧张,传统“人畜争粮”矛盾突出,亟需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模式突破,开发高产、抗逆、营养均衡的新型饲草品种,构建“国内研发+跨境协同”的多元化饲草供应链。

目前,“张杂谷”已在全国14省推广超4000万亩,并在非洲9国试种成功,产量较当地作物翻倍。农业农村部已将饲用谷子纳入粮改饲支持范围,并在《“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其作为特色饲草作物的地位。然而,目前谷草种植尚未纳入国家饲草主导品种目录,规模化种植面积不足百万亩,缺乏跨区域适应性试验数据。此外,从种植、收割、加工到储运的机械化配套滞后,颗粒饲料加工产能短缺,缺乏统一质量标准。

对此,赵治海建议强化科技支撑,将谷草纳入国家种业振兴工程,设立专项基金攻关抗高温高湿品种,适配东南亚种植环境。推广“生物可降解地膜+秸秆菌菇+废渣还田”技术,实现盐碱地高效循环利用。完善产业生态,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黄淮海盐碱地建设5—8个国家级示范基地,配套精准灌溉与机械化技术。支持龙头草企收储谷草,通过优惠贷款与利润补贴保障农民收益,形成“订单农业+保险托底”模式。构建跨境产业链,利用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建立“国内育种—东南亚扩繁—海南加工”链条,降低土地与物流成本,打造30万吨级饲草储备库。

今年全国两会,赵治海这位67岁的科学家,专门从张家口带来了“胚芽小米”,竭尽全力为“让每一寸边际土地产出更多粮食”而奔走呼吁。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声音虽然嘶哑微弱,但笑容灿烂、目光炯炯:“我的‘谷子梦’,就是想让谷子回归主粮,种植面积达到两亿亩。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国家需要,我会一直走在田埂上。”(本报记者 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