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 全国人大代表孙东伟: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激活乡村振兴“土特产”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鲁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东伟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鲁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东伟聚焦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部署,结合鲁花集团深耕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经验,提出以民营企业为引擎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破解“土特产”开发难题的系统性建议。

我国农业产业化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面临的短板主要是三点。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足70%,远低于发达国家90%的水平;二是“土特产”品牌溢价能力弱,优质难优价现象普遍;三是产销衔接不畅,造成年逾千亿元的农产品损耗。孙东伟以莱阳梨为例说明从“小散弱”到全链升级的农业产业化解决方案。他说,鲁花集团在驱动千亿花生产业链发展的同时,积极赋能“中国梨乡”莱阳的特色农产品莱阳梨产业发展。他们以莱阳梨为原料,牵头研发并推出“梨香白”品牌蒸馏酒,延伸了莱阳梨产业链,提升了莱阳梨的产品附加值,助力当地梨农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让科技赋能“土特产”升级。针对当前乡村“土特产”开发面临产业链短、加工率低、品牌弱等挑战,孙东伟介绍了鲁花集团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花生全产业升级的实践。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鲁花集团探索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范式。他们通过独创的“5S纯物理压榨工艺”,攻克了“去除花生油中的黄曲霉素”这一世界难题。这一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引领了世界食用油的工艺标准,推动国家重新修订了花生油国家标准,鲁花也因此荣获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目前,鲁花成功培育十多个高油酸花生种子品种,带动了配套种植基地1000多万亩,形成规模化种植和市场化运营。鲁花的花生全产业链绿色循环,让小花生成为兴村富民、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让“红胖子”变为了“金豆子”。

民营企业应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孙东伟认为,民企具备市场敏锐度高、资源配置灵活、技术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可通过全产业链整合激活乡村资源。他建议启动“一企兴一业”行动,绘制乡村产业地图,配套土地、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解决民企“进村难”问题。他建议设立“乡村振兴龙头企业专项基金”,开发“产业链信用贷”等金融工具,并创设“中国乡村振兴先锋民营企业奖”,通过“政策+荣誉”双轮驱动激发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他呼吁企业与科研院校共建实验室,重点攻关农产品保鲜、副产物综合利用等技术,将农产品加工损耗率从15%降至5%以下。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鲁花集团积极贡献“端牢中国饭碗”的企业力量,为农业相关企业、产业蹚出了一条可借鉴的发展道路。孙东伟说,鲁花的根在“三农”,“产业报国、惠利民生”是永远不变的情怀。(本报记者 姜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