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城乡共生未来图景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春日的成都市郫都区,如同一幅缓缓展开的田园画卷。川派盆景在晨雾中舒展枝丫,油菜花海随风翻涌成金色波浪,而散落其间的民宿正以“建筑美学+在地文化”为笔触,勾勒出一场城乡融合的美学实验。这里不仅是都市人逃离喧嚣的“桃花源”,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诠释着“诗与远方”如何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能。

在农科村,徐家大院的故事像一扇打开的时光之窗。作为中国农家乐发源地,这座院落从1986年的简陋老宅起步,历经三代提档升级,如今已蜕变为融合餐饮、茶室、康养、非遗展示的复合空间。

走进客楼,眼前所见的已不是传统农家乐的茅屋土墙,而是有着星级酒店同款装潢的接客大厅。青瓦白墙的老宅被精心保留在大院深处,与新建的现代建筑形成对话,院外的川派盆景园则以“十大身法”盘扎技艺,将虬曲的松柏塑造成凝固的诗行。

游客捧一杯盖碗茶坐在盆景旁,看阳光穿透百年紫藤架,恍惚间,农耕文明的质朴与当代美学的精致在此悄然共振。

若说徐家大院是时光的传承者,那么久里民宿与观景沅民宿则更像新乡村美学的探索者。久里将废弃农舍改造为极简主义空间,夯土墙与落地玻璃碰撞出奇异和谐,屋内陈列着村民手作的竹编灯罩;观景沅则以“稻田美术馆”为概念,春季在露台举办插秧主题的茶宴,秋收时用稻谷铺设艺术装置,让都市客群在品茶、宴会中触摸土地的温度。

这些民宿不约而同地选择“轻介入”设计——保留原有的林盘肌理,用在地材料重塑空间,既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又让建筑成为连接城乡审美的桥梁。农科村的盆景艺术也被融入业态:游客可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盘扎技法,或将一盆微型紫薇带回家,让乡村美学以文创产品的形式渗透城市生活。

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蝴蝶村(杨镇与 摄)

而在众多游客前来打卡的蝴蝶村,不二樱漫民宿正被油菜花的香气包围。这座以“蜀水文化”为主题的建筑,将川西民居的穿斗结构解构重组,空中俯瞰如蝴蝶振翅,与不远处的蜀水文化博览馆形成文化呼应。春日里,游客穿过金色花田步入民宿,可在临水茶席体验宋代点茶,或参与蓝染工坊将油菜花拓印成布艺;夜幕降临时,村民组织的“花田夜宴”端出豆瓣鲫鱼、蒜苗腊肉,餐桌旁即兴上演的川剧变脸,让在地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可参与的生活剧场。这种“场景化”运营,恰恰印证了乡村振兴的关键:不是简单复制城市消费主义,而是用现代语言重新翻译乡土基因,让文化成为可体验、可带走的“生态产品”。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郫都民宿早已超越住宿功能,成为重构城乡关系的桥梁。当城市白领在远离光污染的星空露台写下“此心安处是吾乡”,当孩子们在徐家大院的盆景园里追问“松树为什么要弯腰”,当蝴蝶村的油菜花田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这些瞬间共同拼贴出一幅城乡共生的未来图景。

当乡村不再被动等待输血而是用独特的美学语言创造价值城乡融合便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民宿就像一把钥匙正在打开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记者 戚原 通讯员 杨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