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祁县玻璃器皿,凝聚着三百年的手工技艺,也映照出一个县域特色传统产业在时代洪流中的蝶变之路。作为晋商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祁县自古因商而兴,如今借力“一带一路”,逐步成长为我国玻璃器皿出口的重要策源地。从人工吹制到智能制造,从非遗工坊到国际设计大奖,这座因玻璃而熠熠生辉的县城,正以崭新姿态走向世界,擦亮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2022年9月,祁县玻璃器皿产业被列入山西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作为山西传统优势产业,祁县玻璃器皿在政策支持、科技赋能、市场拓展等多重驱动下加快转型升级,持续向智能化、品牌化、国际化迈进。近年来,当地加快技改扩产步伐,累计签约项目15个、开工13个、投产9个,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直接从业人员达2.6万人,全产业链就业人数突破3万人,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祁县也先后获评“中国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中国玻璃器皿之都”,产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集群效应日益显现的基础上,祁县玻璃器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持续释放。目前,祁县全县拥有玻璃器皿生产企业62户,年产能达30万吨,配套上下游企业230余户,形成了涵盖原料、生产、加工、包装、物流、电商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超40亿元。产品覆盖酒具、茶具、果盘、花瓶等十大系列、逾万种品类,70%以上出口至欧美、中东、南美、非洲、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工吹制作为祁县玻璃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占据世界人工吹制27%的市场份额,特别是人工吹制高脚杯占全国玻璃器皿出口的80%。2024年,全行业完成玻璃器皿生产26.25万吨,实现产值31.5亿元,同比增长12.14%;自营出口额达33088万元,同比增长36.24%,充分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韧性与发展潜力。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祁县玻璃器皿产业不断加快智能制造步伐,推动工艺革新与数字化转型协同并进。一方面,继续保留和传承以人工吹制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打造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等非遗传承中心,这项技艺已被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另一方面,推动“人机并举”向“智造引领”升级。大华、宏力等企业已自主研发30余项关键技术,在原料配比、自动刻线、自动炸口等环节实现突破。海帆智能生产线、喜福来高硼硅机制生产线、东玉机制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已建成投产,丰华、美芝丽、光大等企业的技改项目稳步推进。宏艺“5G+工业互联网”项目全面投入使用,显著提升了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加快推进全行业降本增效和智能化改造进程。
为增强产业配套能力,祁县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平台矩阵。目前已建成检验检测、电商服务、产权保护、非遗展示、外贸服务、咨询服务、人才培育、融资担保等八大类平台。检验检测平台配备先进设备,实现质量全流程可视化管控;电商平台培育出一批新型网店和直播带货主体,“与辉同行”“私域直播”等活动带动网络销售同比增长37.4%;非遗展示平台自2023年9月运行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近万人次,推动玻璃文化走进公众视野;人才培育平台联合晋中职业院校举办玻璃设计与技能竞赛,筛选优秀作品150余件,持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行业吸引力,逐步建立起“技能+创意”并重的人才引育机制。
在品牌建设方面,祁县玻璃器皿持续擦亮“祁县制造”金字招牌。2023年,祁县在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举办专场推介会,进一步扩大行业影响;罗兰多荣获“一带一路”十周年国礼品牌称号,大华实业人工吹制玻璃杯被评为“山西精品”;2024年再获4项国际设计大奖——华达公司“斐波那契”系列获德国IF设计金奖,“MU16原石”酒杯获德国红点奖,唯尊“福禄长久”系列获法国FDA金奖,匠川社“明镜止水”茶器获IAI全球设计智造奖,全面展现了祁县玻璃原创设计与艺术工艺融合的强劲实力。
随着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扩大,祁县玻璃器皿企业加快了国内外市场的拓展。2024年3月20日,祁县以“中国玻璃器皿之都·‘蓉’天下糖酒·与世界干杯”为主题亮相成都糖酒会,现场签约19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65.6亿元,展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吸引力。企业还连续参加广交会、法兰克福消费品展、芝加哥国际家居展、厦门茶博会、深圳礼品展、日本消费品展、上海进博会等国内外知名展会,累计达成订单近6亿元。“百厂千店”工程持续推进,全国省会级城市实现品牌覆盖,“祁县玻璃”正从“走出去”向“走进去”加速转变。此外,祁县还多次组织企业家赴河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学习考察,拓展眼界、对接资源,为打造一流专业镇注入了持续动能。
为强化产业统筹推进能力,祁县县委、县政府将玻璃器皿专业镇建设列为“一号工程”,紧扣“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山西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党政主要领导多次赴京赴省开展对接交流,组建由书记、县长任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系统明确三年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从政策规划、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等方面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祁县正在持续加大科技和标准化的投入,从根本上夯实产业发展的根基。已投资1000万元完成国家玻璃器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迁建提质工程,显著提升了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这几年,中心已起草发布团体标准21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项,仅2023年就为全国323家企业提供474次检测服务,进一步巩固了祁县在行业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同时,全县玻璃器皿产业累计拥有专利329项,其中包括6项有效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02项外观设计专利,持续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作为一项传承三百余年的传统产业,祁县玻璃器皿正以崭新姿态迈向全球。“我们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元素融入到玻璃器皿产品中,使产品更具特色。产品成本优势让我们更具竞争力,但祁县玻璃器皿工匠对工艺的不断探索创新,才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祁县县委书记李军说。未来,祁县将持续聚焦“打造专业镇示范标杆”目标,做强“祁县玻璃”品牌,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鼓励企业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推动智能制造与绿色转型融合发展。强化产教融合,拓展人才培养渠道,不断为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和创新活力。(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霍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