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沃野流金。在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一批敢闯敢试的新农人正以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他们或开荒拓土打造致富金山,或跨界融合延伸产业链条,或借力科技提升生产效率,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共富引领者,荒山结出黄金果。站在银河镇紫溪村的山坡上,连片的金兰柚、脐橙树随风摇曳。返乡创业的傅伟昌摸着树干感慨:五年前这里还是荒山,如今成了乡亲们的‘聚宝盆’!这位曾经的务工者,带着对土地的深情返乡,潜心学习果树种植技术,用五年时间将200亩荒山变成现代果园。2020年挂果以来,不仅实现年增收30万元,更带动周边20余户村民就业。这片绿与金交织的果园,正是银河生态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业态开拓者,田园奏响融合曲。在江开萍的顺兴家庭农场里,欢声笑语不断,游客们挎着篮子采摘猕猴桃,孩子们在研学基地观察作物生长,农家乐灶台飘出阵阵香气。从养猪场到家庭农场,这条路走对了!这位农业产业发展标兵关闭传统养殖场后,打造出“果园采摘+研学+民宿”的立体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这种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体验"的跨越,折射出银河农业接二连三的转型智慧。
技术革新者,科技赋能智慧田。“无人机打药、智能育秧,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90后青年易嵩站在田埂上,看着空中作业的无人机面露喜色。在芦溪乡村振兴学院接受培训后,他引入农用无人机、旋耕机等设备,近千亩农田管理效率提升70%。而像他这样的科技新农人,正得益于当地政策支持——2024年,芦溪县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超96万元,建成2个省级物联网示范基地,让面朝黄土的传统耕作升级为指尖管理的现代模式。
智农孵化者,沃野育出金种子。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走进紫溪村的芦溪乡村振兴学院,教室里专家讲授水稻种植技术,田间现场演示智能育秧操作。这座没有围墙的学院,创新校区在乡野、出门即课堂教学模式,四年来培育高素质农民4万余人次。易飞夫妇的经历颇具代表性:通过参加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如今已成为科学种田的土专家。“种田也要持证上岗咯!”手持结业证书的他们,话语中透着自豪。
银河镇农业农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镇已涌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0余家,培育"新农人"30余名,带动3000余农户致富增收。
“从‘镐锄镰犁’到‘金扁担’,变的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发展理念。”芦溪县银河镇党委书记蔡林表示,将继续深化“人才+产业+科技”三位一体发展模式,让更多新农人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放眼赣鄱,广袤田野正升腾着新的希望。这些肩挑“金扁担”的新时代农民,用汗水浇灌沃土,以创新点燃引擎,在绿水青山间绘就着一幅幅业兴民富的壮美画卷。(记者 曾庆华 通讯员 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