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出好茶,英山云雾茶,情牵你我他……”近日,春日的阳光洒在山间的湖北省英山县乌云山茶叶公园里,只见身着传统采茶服的茶农穿梭于云雾缭绕的生态茶园。茶农们抢抓春茶价优好时机,早早奔赴茶园,身挎茶篓,嫩绿的芽尖在指尖跳跃飞舞,一边哼唱着悠扬的《英山云雾茶歌》,一边娴熟地采摘着娇嫩的明前茶,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与此同时,穿梭于茶园间的,除了忙碌的茶农,还有一群特殊的身影——湖北省英山县纪检监察干部。
春茶采摘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眼下正值春茶上市的黄金季节,时间紧、任务重,对于茶农和茶产业来说,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一年的收成与发展。连日来,英山县纪委监委立足监督保障职能,主动作为,靠前监督,为春茶上市顺利进行注入“廉动力”,助力漫山遍野的“绿叶子”变身为实实在在的“红票子”。
“‘清’既是茶叶本身纯净的品质,更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守的品质,护航茶企和茶农利益,教育管理好广大党员干部,纪检监察机关责无旁贷。”英山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为全力保障春茶上市顺利进行,英山县纪委监委采取“室组地”联合监督模式,开展“沉浸式”靶向监督。纪检干部直入茶园看、直面茶农问、直奔茶企听,围绕鲜茶采摘、用工服务、市场交易、惠茶政策落实等方面情况,了解茶企茶农存在的困难,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查漏补缺、细化措施,以有力监督跟踪解决茶叶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急难愁盼”难题,坚决防止和纠正茶产业政策落实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为茶农茶企增产增收筑牢坚实保障。
英山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境内群山起伏、气候温和、日照充分、雨量丰沛,种茶历史悠久,盛产名优茶叶。素有“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名茶)之乡”的美誉。早在唐代,英山生产的“团黄”“蕲门”和安徽生产的“黄芽”并称淮南三茗,被列为贡品。延续千年种茶传统,承载的不仅是千年茶韵,更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茶产业已成为英山县富民支柱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7.4万亩,综合产值94.1亿元,茶叶年产量居湖北第一。如今英山云雾茶入选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50强,品牌价值跃升至34.79亿元,先后获得了“湖北十大名茶”“大别山生态名茶”“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殊荣。作为产茶大县,茶产业的壮大发展不仅关乎茶农茶企的切身利益,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长期以来,英山县纪委监委将茶产业发展列为乡村振兴领域的监督重点,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统筹监督力量,延伸监督触角,通过“室组地”联合监督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民居变民宿、农民变主播,实现了群众家门口的就业与增收。2024年英山县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4亿元大关,带动全县10万茶农人均增收超万元。“春茶采摘高峰时期,基地每天最多的时候有600多人。”雷家店镇五一村茶叶基地负责人刘建生说,茶农们到基地采摘一天可以拿到200—300元的收入。
同时,积极推动“英山云雾茶”品牌建设,提升茶叶附加值。压实职能部门主体责任,推动茶叶零售、批发、专卖等线下销售和直播带货、电商等线上销售双向发力,拓展营销渠道,让茶叶从茶园走向茶杯。着力打造茶旅专线,激活“茶”“廉”基因,促使“茶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叫响英山云雾茶区域品牌。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严肃查处公款购买高档茶叶、违规收送茶叶等行为,重拳整治茶叶背后的隐形变异“四风”和腐败问题,让茶香廉韵时刻浸润党员干部心田。
春茶采摘正当时,监督执纪来护航。在强有力的监督护航下,一筐筐鲜嫩的茶叶从茶园运往茶企,“英山云雾茶”品牌建设成果凸显,影响力持续扩大。下一步,英山县纪委监委将持续发挥监督职能,以精准有力监督为茶农增收、茶企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确保茶树上的“绿叶子”变成了口袋里的“红票子”,让茶农的笑脸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美的风景。(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缪清清 吴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