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新势力 春管新助力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农业的广袤舞台上,科技正逐渐成为主角,为传统农事活动注入全新活力。眼下,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这一重要节点也是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智能农机的身影随处可见,它们正为麦田春管提供着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成为农业领域的全新助力。

4月14日一大早,在海州区新坝镇樊庄村近2000亩的麦田里,江苏海州农发集团连云港益之农有限公司的3台农用无人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农药喷洒作业。这些无人机在麦田上空穿梭,如同灵动的飞鸟,精准地将农药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海州农发集团技术员张津桥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一边介绍道:“我们每天会出动10-15台无人机进行喷药作业,单架无人机每天最大作业面积能达到500亩。集团的1.6万亩小麦,一般只需两到三天就能完成一轮喷洒农药作业,比传统人工作业效率提高了25倍。”

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工作(唐梦玲 摄)

回想过去采用人工方式打药,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耗时长。如今,飞防手只需在手机上设定好飞行路线、飞行速度和施药量,无人机就能实现全程自动化作业。通过精准定位设计好每个地块的飞行线路,农药喷洒得更加均匀,效果也更好。这不仅提高了亩产量,还减少了种植管理成本。伴随着机翼旋转产生的上升气流,无人机在麦田里有序地来回喷洒,喷洒下的是丰收的希望,升起的是科技赋能农业带来的无限可能。

当天上午10点左右,在海州区魏口村的2000余亩的5G+数字无人农场核心区,工作人员正忙着为即将投入夏收夏种作业的全流程拖拉机、智能插秧机、智能植保机、智能收割机进行检修。据江苏海发集团连云港益之农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彬介绍,这里还配备了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智能虫害情报灯、图像采集设备以及植保无人机等,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农机体系,具备监测、作业、管理等智能化功能。

水稻育秧工厂预计在4月底开始育秧工作,6月份将大面积开展水稻插秧工作。相较于传统农机,智慧农机优势明显。它提高了育秧、插秧的直线度,行距更加均匀,使得作物通风通气采光条件良好,有利于作物生长,更可提高水稻产量2%-3%。扣除设备成本后,预计亩产纯收入增长10%以上。

江苏海州农发集团连云港益之农农业有限公司核心区的无人农场,综合运用5G+北斗高精度定位、大数据等技术,结合无人机遥感、物联网监测,构建农业立体数据模型,实现了耕、种、管、收四大领域的全程机械化、精准化、无人化作业。无人农场技术的推广,不仅实现了集团1.6万余亩水稻种管、收一体化运作,还辐射带动周边镇域3万多亩土地联动作业。为农户带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的社会化服务,切实解决了“谁来种地”和“怎样种地”的难题,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答案。

近年来,江苏海州农业发展集团积极加快现代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重点推进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5G+数字无人农场、大米加工线建设、水稻育秧工厂等智能农机示范项目。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让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记者 张伟伟 通讯员 王一平 唐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