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四方宾朋“品通渭书画、享陇上神泉、访红色圣地、游耕读人家”。4月18日,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举行文化旅游产业推介会,宣传展示通渭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潜力,促进文旅事业繁荣发展。
推介会通过视频连线和现场推介的方式,看名家挥毫泼墨,赏百姓斗室藏珍;体验农忙归来的老者提笔成诗、稚童临帖习字的耕读雅趣;感受温泉氤氲,水疗康养;重温红色历史,触摸岁月温度。
品通渭书画:翰墨本生香
甘肃画院院长、三级教授,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郭殿声推介通渭时说:“我的故乡在陇中通渭。从汉代的歌赋、唐宋的诗词到明清的儒墨,再到当下的民风民俗及‘书画现象’‘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真实写照了这片热土上悠久且长远的书画情怀。”
通渭人钟情书画,这份热爱早已融入血脉。
在这里,不少农民扛起犁头是庄稼把式、拿起笔杆是书画艺人,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无数书画人才,也让通渭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沉淀、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文化内涵,被学术界称为独特的“通渭现象”。
“呼儿童莫错过一犁春雨,愿子弟早博得万里春风。”“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无论是厅堂楼阁,还是寻常百姓家,都能看到悬挂的书画作品。
目前,通渭县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多人,其中中国美协会员16人、中国书协会员53人,省美协会员127人、省书协会员146人;有文化企业106家,画廊装裱店、培训机构及文房四宝销售店800多家,书画经纪人2600多人,在县外经营画廊280余家,特别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兰州等地建立了联系基地。
2025年,通渭继续深化“政府支持、群众共创”和“书画+产业”的发展模式,计划实现书画产业链总产值突破7.5亿元,新增书画创作人员500人,新增文化企业5家。
享陇上神泉:浴饮亦康养
在陇中地区的通渭县城西南4公里处,有一流淌千年的温泉。
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十一水注之。北则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南溪,东北流经平襄县故城南。”文中的“平襄县”即今通渭县。
经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定,通渭温泉水直接汲取自地下约200米深处无污染岩层,保留深层温泉的绝对天然品质,恒定水温113℃,自流至地表仍保持53.9℃。
“泉水中偏硼酸达到医疗价值浓度,温度达到医疗热水水温要求,对银屑病、湿疹、神经痛、风湿病、关节病、脉管炎等各类疾病及皮肤瘙痒有独特疗效。”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主任治疗师、硕士生导师刘建华推介温泉时说,水疗康养成为全球健康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而康养产业是资源依赖性很强的产业,通渭温泉水质优、水温宜、水量大,发展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刘建华还说,通渭温泉富含32种元素和化合物,其中锂、偏硅酸、锶、溶解性总固体四项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界限指标,氟、偏硅酸、氡达到命名矿泉水浓度,是含氟、偏硅酸的硫酸钠泉(弱碱性低矿化度中温温泉),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
2025年,通渭县依托温泉得天独厚的优势,投资18亿元分步实施打造西北首位温泉康养基地,科学融合温泉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医疗资源,全力助推温泉旅游和医养康养产业蓬勃发展,进一步彰显“享陇上神泉”文化康养品牌的魅力。
访红色圣地:薪火永赓续
通渭,一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
通渭是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地区,红色基因深植这片土地。以榜罗镇会议纪念馆为核心,华家岭阻击战遗址等30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支撑,通渭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红色教育网络,年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同时,为传承红色基因,通渭县累计投入超千万元,修缮了红军将帅住宿一条街、党家堡战斗遗址等遗迹,并建成纪念馆,用于陈列珍贵革命文物,如国家一级文物“红军宣传标语门板”,生动再现长征时期的军民鱼水情。
春日的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前,一群游客正在讲解员范科蕙的带领下,重走长征路、聆听红色故事。这座红色圣地,正以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笔触,书写着新时代长征精神的传承篇章。
而在华家岭阻击战遗址,锈迹斑斑的子弹、被岁月侵蚀的战壕,仍在诉说着1936年红五军与国民党军的殊死搏斗。那场战役中,副军长罗南辉等887名战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黄土。“每次触摸这些弹壳,都能感受到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讲解员王珊动情地说。
近年来,通渭县创新融合,以“红色基因”为根、“红色故事”为魂、“红色文化”为脉,深挖长征历史资源,创新“红色+”文旅融合模式,通过“红色+研学”“红色+文旅”等模式,推出“如意甘肃‘研’途乡遇”主题线路,吸引海内外游客参与沉浸式红色体验。2025年,榜罗镇革命遗址景区升级工程启动,计划建设长征步道、情景剧场等项目,让历史故事“活起来”。
“我们不仅要保护遗址,更要让红色资源‘活’起来。”通渭县文旅局负责人李逢霖说道。
游耕读人家:田家自有乐
走进通渭人家,首先引入眼帘的是门楣上规规整整的“耕读第”三个字,这三个字的含义通俗来讲,就是一边耕田一边读书的人家。
通渭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县,文化事项繁多,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址。
通渭人以独特鲜明的“耕读文化”个性,崇尚斯文,缘结翰墨。
汉代夫妻诗人秦嘉徐淑,他们互相赠答的诗歌和叙别的书信,无论从内容、形式都对中国五言诗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今天,在通渭县43万人口中,有3万多人与书画文化结缘,其中有1万多人是专业书画创作人员,全县有画廊280多家。
通渭人的耕读家风世代相传,文脉赓续,孕育出许多出身于农家的杰出人才,有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尚永丰,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等。
几间房屋,半藏农具半藏书。通渭崇耕尚读、诗书传家的淳朴民风,也孕育了书画、小曲、剪纸、皮影、雕塑、饮食、建筑等别具特色、包罗万象的地方民俗文化。
“聆听通渭,就是聆听历史的回响;品读通渭,就是品读陈年的墨香;沐浴通渭,就是沐浴大地的馈赠;追寻通渭,就是追寻赤诚的热土;遇见通渭,就是遇见久违的乡愁。”通渭县委书记邵鹏向大家发出邀请:借数字之翼跨越山海,以文化为桥连接古今,诚挚地邀请大家走进通渭、感知通渭。(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李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