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浙江省海宁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不断推动民营经济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弄潮儿向涛头立,今年是“敬业奉献、猛进如潮”海宁精神提出30周年。30年前,在海宁精神鼓舞下,海宁建起了首期皮革城,办起了许村被面市场,兴起了一批兴海企业,形成了特色块状经济,引领海宁发展勇立潮头。30年后的今天,海宁发出“敬业奉献创新业、猛进如潮再出发”最强音,践行“六干”作风,作出《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决定》,召开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重点做好产业培育、企业服务、环境优化三篇改革文章,鼓励民营企业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勇当新时代“弄潮儿”。
坚持创新驱动,放大现代产业新动能。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县域路径,扛起工业大县勇挑大梁责任担当。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依托浙大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开展“教科人产城”一体发展改革,构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模式。编制创新资源云图,建好“技术经理人”“产业教授”“科技副总”队伍,设立产业人才学院,创新“潮乡特支人才”评价体系。抓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召开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大会,强化政策供给,推动皮革、经编、家纺、服装、袜业、家具、五金、印刷包装等8个传统行业跃迁升级,打造千亿时尚产业集群。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快维中心,时尚产业侵权产品处置时效提升60%。发挥智能光伏、集成电路省级核心区,现代纺织与服装省级协同区“三区引领”作用,聚焦生物技术、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赛道,营造产业生态优势,打造新兴产业发展集聚地。抓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做强数字时尚、科创文旅、数智贸易三大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设立县域服务业产业基金,健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盐官潮乐之城”“志摩故里·硖石”标志性文旅项目,推动“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转化复兴,打造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长三角特色消费城市。
坚持企业为基,畅通助企发展全链条。打造企业发展全周期供给服务体系,鼓励全市15.5万经营主体、1600多家规上企业、21家上市企业苦练内功,增强内生动力。支持新上项目,深化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机制改革,力争实现“3个80%”,即产业基金投向民间投资项目比重80%以上、新增能耗指标支持民间投资项目比重80%以上、民间投资项目用地保障比重80%以上。指导民营企业用足用好“两重”“两新”和“8+4”经济政策。打造企业舰队,统筹“抓大、扶小、育新”,“一企一策”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开展企业上市腾飞高质量发展倍增行动,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机制。开展“青蓝接力工程”、新生代企业家“双传承”计划,助力年轻企业家事业、责任、文化传承发展。服务出海拓市,开展“千帆出海·拓市增单”行动,组建“一带一路再出发”出征团,建立全省首个县级“境外参展服务联盟”,全年支持企业参展1000家次以上。开展“直播+平台+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改革,打造“平台带企业、企业带企业”跨境电商发展样板。
坚持环境优先,擦亮一流营商金名片。聚焦“涉企检查”,推行对象相同、内容相关、时长相近、低频就高频“三相一就”涉企执法检查改革,入企检查次数减少20%以上,跨部门“综合查一次”实施率50%以上,做到“无计划不检查、未统筹不检查、非必要不入企”。聚焦“办事效率”,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深化“多评合一”“多验合一”,创新“多介合一”联合体,实现企业项目本地审批“最多评一次”。聚焦“企业降本”,开展要素降本减负改革,确保水电气(汽)价格有所下降、区域低位;拓展海河联运,开通通往欧洲的TIR物流新通道,降低物流成本;实施招投标管理改革,迭代升级“中介超市”,减轻企业成本费用。聚焦“服务保障”,建好1个市企服中心、14个企服驿站,打造“政务一厅”线上平台,健全“企呼我应”问题高效闭环解决机制,实行“链长+链主”制,市领导担任“链长”携手“链主”企业精准服务上下游企业。聚焦“提升企业家获得感”,上线“惠企政策云平台”,推动智能匹配、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开展“海商一月一谈”政企恳谈,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坚决把出台的政策落实到位、把应有的服务提供到位、把作出的承诺履行到位。(浙江省海宁市委书记 徐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