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信使”杨胜义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早晨六点多,乡村邮递员杨胜义匆匆吃了碗面,骑上摩托车,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我要赶到县城邮政投递站打扫卫生、分拣包裹、取报刊,然后骑车送往各个村庄、学校、企业、商店和村民家中。”

云南省绥江县地处乌蒙山腹地、金沙江下游南岸,沟壑纵横,村民居住分散,杨胜义负责投递农业、大沙、互助3个行政村一万多村民的信件、报刊、包裹。今年49岁的杨胜义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云南省绥江县分公司的一名乡村邮递员,他已经在这条往返近200公里的乡村邮路上奔跑了17年。

“多年行走在大山里,家家户户的情况我都很熟悉,每次投递,都会提前计划好投递路线。山路崎岖,坡度陡峭,晴天还好,遇到下雨或者下雪,磕磕碰碰就是经常发生的事。”杨胜义说,尤其是通往互助村的“十三弯”路段,连续13个急转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很是危险。“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2021年冬天送包裹的时候下大雪,在‘十三湾’桥当头,摩托车带邮件人一下摔到了悬崖边,幸亏抱住一棵大树才保住了生命,想起的时候到现在我都感到害怕,最危险的一次。”

“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老杨都骑着摩托车,穿梭在大山里,准确无误地将信件、包裹送到村民手中,乡亲们都称他为‘大山信使’。”说起杨胜义,互助村村民向华竖起大拇指。

杨胜义与邮政“结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上小学的时候,看到背着绿色邮包的乡村邮递员徒步进村送报纸、送信件时,不管是村民还是学校老师、学生,总是热情地围上前去取寄邮件,很受大家期待和欢迎。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对邮政绿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从那时候起,当一名乡村邮递员的梦想就深深地埋在我的心底。”杨胜义回忆道。

2008年,杨胜义穿上了梦寐以求的绿色制服,成为一名乡村邮递员。负责的农业、大沙、互助三个村的邮路是绥江县最远、最难走的邮路。海拔从400米的金沙江江边到1400多米的高山。那时还没有通乡村公路,村民们居住得也非常分散,每一次送邮都是步行,来回要花两天时间。杨胜义接手这条邮路以前,已经有5个人坚持不了主动离职。上班第一天,单位领导再三叮嘱杨胜义路上要格外小心,天黑了就到村民家中投宿。第一次踏上这条乡邮路,他翻山越岭,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山泉。两天后,杨胜义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单位,只见他头发蓬乱,汗流浃背,裤脚满是泥巴,衣服被刺穿了好几个洞,手脚划出了一道道血印子,他说,不管再苦再累,都要干好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扛起责任与担当。

就这样杨胜义开启了自己人生的一条漫漫乡邮路。2011年,杨胜义负责的邮路有了乡村公路,为节约时间,他咬牙花了4000多元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把邮路从原来的两天步行变成了一天往返。17年来,杨胜义也见证了家乡的变化。杨胜义说:“曾经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水泥路,现在我骑摩托车一两个小时就能到了,村民们都住上了好房子,有了致富产业,过上了好日子。”

多年行走在大山深处,杨胜义不仅仅投递信件、包裹,还在上山途中为村民捎带药品、代购种子等生产生活物资。返程途中还帮助村民带鸡蛋、腊肉、蜂蜜等土特产入城销售,成为群众心中值得信赖的人。

“都觉得他还是很踏实的,所以就请他带鸡蛋到城里去卖,带了很多次都没有打烂过。自己去卖的话要50元车费。”互助村村民王孝英说。

在乡村振兴中,杨胜义还利用跑乡村邮路获取信息多、市场敏锐性强的优势,带头组织100余户村民种植草果、“半边红”李子1000余亩,2024年户均实现增收3万余元。自从电商渐渐火起来后,为了帮助山里村民增收,杨胜义还主动学起了电商知识,然后帮村民在网上开店。在他的帮助下,如今10多名村民的网店都开起来了,土特产已经卖到了全国各地。

无论风霜雨雪,还是酷暑严寒,17年来他都准时踏上邮路。有一年,在送录取通知书时,由于下雨路面泥泞,杨胜义的摩托车链条滑落,抛锚在路上。修理摩托车时,左手食指意外被绞断。当时杨胜义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继续步行近5公里,把通知书送到了学生手里。而他的手指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最终没能接上。对于这件惊心动魄的事,杨胜义总是轻描淡写地说给妻子听,可妻子黄英却能想到其中的艰辛,心疼得直掉眼泪。“当时血飙起来那么高,没有办法,就只有整点绳子来把手腕捆起止血,他忍着痛步行去送录取通知书。他是干啥责任心重得很的,他说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不容易,一定要把录取通知书安全送达。”回忆起杨胜义当时受伤的情景,黄英一度情绪失控,哽咽不止。

17年间,杨胜义以邮路为伴,把邮所当家,把村民当亲人,一人一车穿梭在大山深处,累计投送各类信件、包裹9万余件,无一差错,无一丢失,无一投诉。义务为村民代购代销生活用品、土特产品3.7万多件,把乡邮路变成便民路。杨胜义的坚守,成为大山深处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先后获得昭通市第一届“小蜜蜂”、昭通市第五届“劳动模范”、云南省“最美快递员”“云南好人”等荣誉称号。(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杨东升 刘苧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