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大医行高原 砥砺担当耀初心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2023年3月,青海省西宁市卫健委、发改委等8部门共同下发《西宁市基层中藏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对提升全市基层中藏医药服务能力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西宁市卫健委副主任李鸿东畅谈“十五五”全市中(藏)药发展


三年多来,西宁市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着力补短板、强基层、固根基,推动基层中(藏)医药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传承更加广泛,持续提高基层中藏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公平性,群众就医安全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创新引领,一路风雨一路歌

 

 西宁市中医院党总支部书记王丽梅回顾医院发展史


1964年,从一家按摩诊所发展起来的西宁市中医院,以“创名院、达规模、强内涵”为目标,走过了一个多甲子跋涉历程。

目前,医院成为集中医医疗、预防、科研、保健、康复、养老等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公立中医医院,(总院)占地面积扩展到23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兴海路分院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共有职工368人。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号、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公建公营医养结合型示范单位、国家“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先进典型集体、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也是省内第一家全院云化部署医院,第一家5G全覆盖医院,第一家医养信息化覆盖医院。

“我们药房可自行加工常用中药品总数量达到430多种。这两天,由于春季进入夏季的节气变化,鼻炎、咳嗽、颈椎患者较多,药剂人员加大了验方和制剂的配置。去年,药房全年采购中(藏)药材2.65万公斤。”4月18日上午,西宁市中医院药品调配站主管中药师吴延旭检查完中药制剂设备后说。

在被评为省级中藏医重点专科的骨伤科,科主任李志成正在对一位腰椎狭窄、伴有滑脱的患者实施中医浮针疗法,他说:“浮针疗法对患者肌肉疼痛、麻、胀等效果比较好,这名患者术后膝关节、小腿疼痛。对他开展第二次治疗后,下肢疼痛有明显缓解。我们骨科在中医多年实践治疗中,已探索出正骨、外敷中药等十多项成熟技术,深得市民认可。”

推拿医师才斌正在双手发力,为患者开展治疗。“我们三个推拿师,最多的一天要按摩70多名患者。”才斌说。

站在一旁巡查病房的治未病科副主任曹志东接过话茬,介绍道:“才斌主任已有43年的从医经历,他退休后,基于‘传、帮、带’的需求,我们又返聘他回来教(推拿)‘手法’,他父亲也是从我们推拿科退休的。而且才斌主任带出来的不少徒弟也都退休了。”

曹志东眼里流露出自豪,他说中医传承需要时间积淀,不少手法技艺要通过耳传身教,日积月累,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成熟,中医的本质在于:未病先防,疾病防变,瘥后防复。

“经过多年发展,医院积淀了一批中医特色鲜明、临床疗效显著的重点(特色)专科。其中,医院为青海省中藏医药文化教育宣传建设基地,康复中心为省级中藏医重点专科和市级医学特色专科;骨伤科为省级中藏医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为2024年省县共建中藏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我们发挥中医防病治病和康复特色优势,在中医治未病、针灸、按摩、儿童调养、康复、脾胃病、肾病、呼吸病、皮肤病、骨科疾病等的诊治预防方面优势明显。”4月21日,西宁市中医院党总支部书记王丽梅对医院实施的“精品化”发展战略,及目前强劲的发展势头感到自信,对未来发展充满憧憬。

近年来,西宁市中医院坚持“中医优势、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向,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先后被评为全国敬老文明号、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公建公营医养结合型示范单位、国家“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先进典型集体、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守正创新,百尺竿头绘盛景

西宁市卫健委中藏医管理科负责人张晓龙认为,西宁市中医院是全国同行业中一所历经风雨、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不倒翁”,在全市中(藏)医药领域带动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

“经过中(藏)医药市、县、乡、村(社)四级医疗职工的多年努力,我市坚持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社会资本举办中藏医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藏医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张晓龙评价。

中(藏)医药发展政策不断优化。在促进中(藏)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中,西宁市先后出台《西宁市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发展若干措施》《西宁市促进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组建中藏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把满足群众对中藏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不断健全中藏医药服务体系,着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切实推进中(藏)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至2024年,全市中藏医药事业发展支出6944万元,持续保障中藏医药事业发展。

中(藏)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现有市本级和县(区)级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共14家,其中:中(藏)医医院6家,占全市公立医院总数的42.85%;8家综合医院均设有中医科;58个乡镇卫生院和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馆;中医个体诊所219家,中医门诊部37家。现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助理)1106人,中医全科医师150人,中医医疗机构床位3100多张。已陆续培养国家、省、市级各类名老中医、骨干人才共37名,28人通过青海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中(藏)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目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标准化中医馆,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6个;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规范开展6类10项以上的中(藏)医药适宜技术,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1%以上的行政村卫生室能规范开展4类6项以上中(藏)医药适宜技术,2023年至2024年,全市完成6个乡镇卫生院“旗舰中医馆”建设,完成23个村卫生室“中医阁”项目建设,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藏医馆综合服务能力,改善了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中藏医药服务条件,丰富了中(藏)医药服务场所内涵。

不忘来时路,奋进新时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宁市卫健委对“十五五”期间全市中(藏)医药发展又有了新的思考。

西宁市卫健委副主任李鸿东说,今后要在进一步强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藏)药服务水平。推动中(藏)医医疗机构提档升级,优质资源不断壮大;中(藏)医药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基层中(藏)医药服务实现全覆盖;持续推进中(藏)医药“名院、名科、名医、名方、名药”“五名战略”深入实施;中(藏)西医协同防治机制不断健全,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藏西医联合攻关取得积极成效,中(藏)医药应急救治能力进一步提高。

此外,加快推进中藏医药治未病工作,推广中藏医“医养结合”“医康结合”“医体结合”,建设省级中(藏)医治未病中心和中藏医康复中心,强化中藏医治未病和康复能力建设,促进中藏医药在预防、养老、康复等方面的作用全面发挥。开展基层中(藏)医药健康干预服务,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和儿童中藏医药健康管理率。

“另外,我们还将加快完善中(藏)医药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理论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着力解决若干中藏医临床科研难题,形成一批中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突破性成果。”李鸿东补充并强调,只有中(藏)医药在传承中得到科技的不断“加持”,才能行稳致远、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记者 申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