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甘肃渭源县域经济走出“加速度”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年来,位于陇中腹地的甘肃省渭源县扎实推进强科技行动,在厚植科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成果链、政策链上持续发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蹚出了一条西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传统产业“破茧”:科技创新激活千年药乡新脉动

清晨,在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内,机械臂精准分拣着道地药材,全自动生产线将当归、黄芪转化为标准化饮片。这家曾以粗加工为主的中药企业,通过三年攻关23项科研课题,不仅建成西北首个中药配方颗粒生产线,更跨界开发出参芪含片等大健康产品。“我们正构建覆盖药材种植、精深加工到健康服务的全产业链。”该公司负责人秦飞指着展示柜里30余款新产品介绍。

在甘肃佛慈红日药业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带来的质变更为显著:数字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提取罐温度,MES系统自动生成生产报表。这个获得定西首个2A级两化融合认证的现代化工厂,将传统制药工艺精度提升至98.6%,成为全省中医药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标杆。

创新生态“筑基”:多维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

渭源的转型密码,藏在政府搭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中。渭源县财政连续三年保持科技投入15%以上增幅,6098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在政府牵线下,甘肃省启迪绿色科技创新有限公司与当地共建的成果转化中心,已催生10项产业化成果。“我们从初创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每个成长阶段都能获得精准支持。”甘肃世邦星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天乾感慨道。

人才战略同样显现立体布局。国家科技特派团带动的“6大智囊团”深入田间,23名“田秀才”在乡镇建立科技服务站。中药材基地里,90后技术员张磊指导药农使用物联网设备:“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数据实时上传云平台,种植决策有了科学依据。”这种‘人才链+产业链’模式,让科技创新深深扎根乡土。

新质生产力“燎原”:数字赋能重塑产业版图

科技创新引发的裂变效应,正在重塑渭源经济地理。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6亿元,马铃薯产业实现32亿元跨越发展。在陇源红生物科技展厅,“定西宽粉”系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走进全国3000余家商超,即食酸辣粉单品年销超亿元,完成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价值嬗变。

数字化转型更催生农业新场景:会川镇南沟村的当归有了"数字身份证",扫码即可追溯生长全过程;五竹镇智慧大棚里,无土栽培技术使马铃薯亩产提升40%。渭源县26家中药企业建成546种配方颗粒数据库,中医药产业迈入“标准化时代”。

【记者手记】行走渭水两岸,深切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深刻变革。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产业园区到阡陌田间,科技创新的星火正形成燎原之势。渭源实践印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让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书写西部振兴的时代答卷。(本报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焦煜鑫 王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