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链条保护 “安芯”护“杭”创新发展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4月24日上午,浙江省公安机关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媒体集中采访暨警媒恳谈杭州站活动在杭州市公安局举行。浙江省公安厅环境和食品药品侦查总队、杭州市公安局环境和食品药品侦查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工作相关情况和做法,杭州市公安局拱墅、滨江、萧山分局的知产警官分别介绍了辖区典型案例,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代表分别交流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情况。

杭州市公安局环境和食品药品侦查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杭州先后打造了中国数谷、飞谷视谷等众多前沿科技领域重点孵化产业园,且连续3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第14位,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及挂牌企业居全国城市第5位。杭州已然成为IT、科创型企业的云集之地。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3万件,连续17年居省会城市第1位。去年以来,杭州市公安局按照公安部工作部署,在浙江省公安厅环境和食品药品侦查总队指导下,紧紧围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以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为抓手,协同有关部门,着力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有力促进企业创新创造,助推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击突出犯罪有力度。2024年至今,杭州市公安机关累计侦破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41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59人、移送审查起诉461人,2起案件获公安部贺电表彰,3起案件获评公安部督办案件。严打侵犯商业秘密犯罪,在公安部七局、浙江省厅总队部署开展的“安芯”专项行动中,杭州市公安局着眼于护航本地IT软件、低空经济等经济领域企业发展,重点保护技术研发创新成果,打击窃取、非法使用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累计侦破刑事案件3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6人,1起团伙型案件被评为省公安厅督办案件。全力维护杭州品牌形象。通过聚焦杭州“老字号”“驰名商标”等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商标,会同相关部门启动快保护工作机制,累计侦破刑事案件13起,特别是连续5年开展西湖龙井茶刑事保护工作,有力维护“西湖龙井”这一杭州城市形象金名片。护航出海企业贸易安全。在省厅食药环知侦查总队指导下,主动会同海关稽私、市场监管部门,对杭州市出海企业贸易情况进行重点关注,并成功侦破“7.27”假冒注册商标案,在广东某地先后开展波次收网行动,目前9名犯罪嫌疑人均受到了法律制裁,也及时消除了假冒商品给企业带来的涉外知产风险隐患。

破解护企难题有新招。打造一支“新队伍”方面,在去年组建的全市知识产权警务联络官队伍基础上,今年杭州市公安局将知产警官数量由原来的31名增加到109名,上门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累计开展普法培训100余场,提供指导服务300余次。制定保护“新标准”,杭州市公安局从企业最关注的商业秘密保护入手,在省厅食药环知侦查总队指导下,会同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知名院校专家学者等组成课题组,率先在全国公安环食药部门制定商业秘密保护地方标准《商业秘密保护评估规范》,指导企业指导商业秘密保护工作。2024年10月,这项标准已列入杭州市标准化建设项目,并先期在杭州市部分重点企业试行。确定保护“新主体”,杭州市公安局明确以低空经济、智能机器人、IT软件等5大产业为重点保护领域,会同各地开展基础排摸工作,联合梳理全市首批重点创新主体名录,定期开展走访调研,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同时,以省厅将杭州作为商业秘密保护“浙里安芯”专项工作试点为契机,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中普遍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联合总队编制《科技型中小企业商业秘密风险基础防范工作指引》,供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对照自检,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完善机制手段有突破。杭州市公安局联合市场监管、司法行政、检察、法院等部门,在上城区、滨江区、景区等特色品牌和高新科创企业集中的地方,建立“一站式”知识产权联合保护中心,破解了知识产权保护“民、行、刑”协同难题,累计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400次,解决知识产权纠纷54件,查处案件13起。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应用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子场景。特别是今年在浙江省公安厅环境和食品药品侦查总队指导下,联合搭建“商业秘密侵权违法犯罪智能研判助手实战应用场景知识库”,涵盖全市260家科创企业拥有的商标、发明专利等相关数据及法律法规、裁判文书等内容,提升了主动预警、风险感知能力。在探索出海知产保护上,杭州市公安局成立由院校、商标协会及有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实务经验的实务人员组成的海外知识产权刑事保护专家组,会同全市71家出海重点企业,共同研究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风险防控应对策略。(记者 曾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