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正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创新活力,书写传统文化赋能地方发展的新篇章。近日,记者走进安徽省怀远县,探寻花鼓灯从民间艺术走向文化IP的蝶变之路。
怀远县地处淮河中游,是花鼓灯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核心传承区。这种融合舞蹈、音乐、锣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以“风摆柳”“三回头”“登山步”等特色动作闻名,被赞誉为“东方芭蕾”和“淮畔幽兰”。每逢春节、庙会等传统节日,涡淮两岸鼓声震天,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用花鼓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延续千年的活态传承,不仅承载着淮河儿女的集体记忆,更成为解码地域文化的重要密码。
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怀远文旅发展提供了沃土。自1997年被命名为“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以来,当地持续深耕花鼓灯文化:2000年获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花鼓灯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建成全国首个花鼓灯传承基地……眼下,怀远县即将迎来第三十四届花鼓灯艺术节暨文化旅游消费季,这张亮丽的文化品牌已经成了当地叩响经济新活力之门的钥匙,“以文化搭台促进经济唱戏,举办花鼓灯艺术节可以将传统艺术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怀远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人介绍,花鼓灯艺术节期间不仅有原汁原味的非遗展演,更创新推出各类消费场景,给游客和市民朋友带来“可看、可玩、可带走”的文旅体验,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依托花鼓灯文化IP,怀远开发了系列文创产品,剪纸等非遗手工艺品,怀远糯米、龙亢醋等农特产品借助花鼓灯文化影响力也走向了全国。从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到享誉全国的文化名片,怀远花鼓灯的发展历程,正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缩影。正如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说:“花鼓灯不仅是我们的根,更是发展的魂。只要不断创新,这朵淮畔幽兰必将绽放得更加绚丽。”(记者 吴昊 通讯员 张露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