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遇鉴 || 点“石”成金 “晶”彩绽放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中华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江苏省东海县,这座被誉为“世界水晶之都”的城市,正以水晶为独特载体,演绎着一场精彩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故事。

东海县,宛如一座天然的水晶宝库,其水晶质量、储量、产量均居全国之首,约30万吨的蕴藏量,占据了全国储量的70%。现存于国家地质博物馆,重达4.35吨的“中国水晶大王”,就诞生于此,成为东海水晶辉煌的见证。

东海能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水晶资源,得益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地处西郯庐大断裂与海泗断裂之间,这里曾是海陆交界地带,地壳的剧烈运动和岩浆的侵入,让深部岩石经历了变质和熔融,最终孕育出了蕴藏量大、质地纯正的水晶,“东海水晶甲天下”的美誉实至名归。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东海县山左口大贤庄遗址出土的“水晶砾石削石器”,揭开了这片土地与水晶渊源的古老篇章,这也是江苏省考古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期遗址。而据《江南通志》记载,600多年前东海县就已开启水晶开采的历史。从西汉时萌芽的水晶雕刻,到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成熟与盛行,东海县的水晶加工利用之路源远流长,如今,这里已成为我国水晶雕刻技艺传承的发源地。

近日,在东海县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内,记者见到了东海县恒达珠宝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旭辉,他正全神贯注地对一件《海阔凭鱼跃》的水晶创意雕刻品进行细致的“修细”工作。宽大的案台上,一块高约60厘米、宽约50厘米的白色水晶石上,3条鲤鱼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出水面。

近年来,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水晶雕刻(东海水晶雕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旭辉的带领下,东海县恒达珠宝雕刻非遗工坊以传承水晶雕刻技艺为使命,秉持创新发展、协同共进理念,不仅致力于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还积极向外讲好水晶故事,传播水晶声音,弘扬水晶精神,让晶光璀璨的水晶文化闪耀世界。

东海县深知,要让水晶文化得以长久传承,就必须将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近年来,东海县全力打造以水晶加工为基础,水晶商贸为纽带,水晶文化为特色的水晶文旅产业。依托中国东海水晶城、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东海水晶雕刻非遗馆、中国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系列水晶文化产业传承保护载体,东海县的水晶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拥有各类水晶加工企业3000多家,形成了年产3000万件水晶首饰、500万件水晶工艺品的庞大生产规模。

除了产业规模的扩张,东海县还十分注重水晶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展示,积极建立水晶文化传承阵地,将水晶雕刻文化作为非遗传承保护主体,申报以水晶文化为主导的非遗保护项目,逐步完善东海水晶小镇、曲阳水晶街区等,先后建成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中国东海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公共生态展示空间和保护主体……这些场所不仅为东海水晶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成为了传播水晶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人才培养方面,东海县围绕水晶文化创意、版权保护和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先后招引了14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名人,建成了张玉成、吴兆娥、陈旭辉等数十个大师工作室和水晶文化展示空间,极大地提升了水晶文化的整体性传承保护能力与水平。这些专业人才不仅是水晶雕刻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创新者,他们为东海水晶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古老的水晶开采历史,到精湛的水晶雕刻技艺;从蓬勃发展的水晶产业,到日益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传承阵地建设,东海县正让璀璨的水晶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续写着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记者 张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