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在浙江省兰溪市马涧镇下杜村的国际杨梅研究中心分拣车间里,工人们正俯身忙碌,将新鲜采摘的杨梅按照大小分类,挑选颜色黑紫、个头饱满的“尖子生”轻轻放进新包装。“今年的杨梅‘新衣服’可金贵着呢!”分拣员王惠娟笑着指了指桌上叠放的礼盒,盒身“兰溪杨梅·1314有鲜甜”的烫金标语在阳光下泛着光,“穿上这新衣,咱的杨梅能跑更远,甜更多人!”
这份让王惠娟骄傲的“新衣服”,正是兰溪为杨梅产业量身定制的“专属物流包装”。包装由兰溪市杨梅产业协会监制,兰溪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现场,包装采用轻量化环保材质,杨梅稳稳嵌在盒中,中间冰袋如“小空调”般与果实“贴贴”,外层再套上保温袋,集保鲜、环保、美观于一体。“以前杨梅靠泡沫箱‘裸奔’,路上颠簸容易压坏,到了北方可能只剩‘软塌塌’的口感。”兰溪市交投集团农发公司副总经理赵珂拿起一盒包装演示,“现在冰袋+保温袋双重锁鲜,就算发到新疆、东北,顾客拆开还是‘现摘风味’!”
兰溪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是浙中西部最大的杨梅生产区,大棚杨梅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2024年,兰溪杨梅种植面积约7万亩,产量约4.2万吨,一产产值达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由于杨梅成熟的五六月份正值雨季,雨水对杨梅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为解决“靠天吃饭”这一难题,兰溪整合资源,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打造“梅”好产业。
在兰溪马涧镇七星山名果庄园,数字化管理成果尤为明显。果园负责人汤友贵说,现在坐在办公室点点鼠标,就能通过智慧果园管理平台,管控整座果园,实现杨梅大棚温度、湿度、光照、水肥、病虫五个方面精细化管控。比如大棚可以自动卷膜,让杨梅吹吹风,呼吸新鲜空气;喷灌系统可以自动给杨梅树浇水,实时反馈棚内温度、湿度等环境数据。在精密的数字化调控下,杨梅品质大大提高,13度的甜,14度的鲜,让人垂涎欲滴。
在马涧镇下杜村,梅农陶奉源打造的拥有水肥一体化喷滴灌、LED灯补光、卷膜及温湿度可控的数字化管理精品杨梅示范园,也备受市场关注,夜间灯光璀璨的示范园,赚足了眼球。今年,他们还启动了首台杨梅无损检测全自动生产线,以每秒3至4颗的速度开展果品检测,设备基于重量、大小、酸度、甜度等指标精准筛选出不良果、超大果和极品果,通过机器人无损抓取系统,将分级后的杨梅高速装入带托盘的包装盒,同步完成包装流程,每一盒杨梅上有专属溯源二维码,一扫便知每颗杨梅的酸度、糖度和质量。
为进一步做强特产产业,巩固和提升特色优势,今年,兰溪发布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涵盖股权改革、金融支持、冷链物流、品牌建设、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杨梅产业全链条升级,切实提升兰溪杨梅品质品牌核心竞争力。
对于普通种植户而言,技术创新是提高杨梅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在技术攻关奖励政策中,设立专项工作经费200万元,主要用于大棚杨梅立体种植模式试验、杨梅酒用加工品种选育和杨梅矮化等技术攻关。兰溪将定期举办“梅”好兰溪夜课堂,邀请杨梅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骨干,针对不同的技术成果进行授课,同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在杨梅的不同生长阶段,针对出现的问题提供及时的解决方案,让技术“长”在泥土里,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冷链物流是确保杨梅品质的关键环节。为此,快递助农扶持政策对不同充值金额给予不同比例的返还,还有针对不同寄递流向的优惠。“目前,快递助农扶持政策覆盖的快递企业主要是顺丰、邮政等兰溪当地活跃且与本地杨梅寄递业务紧密合作的企业,它们拥有完善的冷链运输和快速配送网络,能够较好地满足兰溪杨梅保鲜和时效要求。”兰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兰溪还编制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战略规划,依托省级绿转资金和8+4政策,统一品牌标识、包装、IP符号、宣传口号和价值支撑,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一体的品牌体系,进一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记者 曾庆华 通讯员 成超 蒋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