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应城市长荆大道、古城大道等老城区排水防涝及雨污分流工程进入关键施工期。为确保这项总投资15.5亿元、计划新改建管网14.48千米的重点民生工程质量“零缺陷”,市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构建“监督抬标+技术赋能+责任压实”全流程监管体系,筑牢城市地下“生命线”安全屏障。
针对排水工程隐蔽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该站严格推行“三检一验”制度(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平行检验、建设单位工序终检、质监站核验)。严把材料入口关,对管材、混凝土等关键建材实行“双证查验+抽样送检”,26批次原材料检测合格率达100%。强化关键工序监控,重点监督沟槽开挖、管道接口处理等环节,累计发出质量整改通知书5份,整改率100%。引入专业检测机构对闭水试验、地基承载力等专项检测,确保数据真实,实现质量问题“即时发现、即时整改”。
技术赋能提升监管效能。该站运用基于BIM技术的智慧工地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管网埋深、混凝土强度等20余项参数,每10分钟更新一次。系统自动预警异常情况,为施工监管装上“千里眼”。同时,平台为后期运维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建立工程质量追溯档案,赋予每段管网、每个检查井唯一“数字身份证”,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责任压实确保监管落地。该站建立“领导挂帅+专班驻场”机制,由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牵头,专业技术人员驻点巡查,实行从方案审核到工序验收的“一站式”监管。将工程路段划为责任区,每区明确专人“盯守”,确保问题不过夜。对深基坑开挖等高危工序,要求提前48小时报备,质监员全程旁站监督。
“工程质量是民生工程的生命线。”市质监站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强化监督服务,重点聚焦雨污分流接口、道路恢复等环节,以工程质量“硬支撑”提升城市安全度和群众获得感,将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陈锡 陈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