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浸润陇中大地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在陇中甘肃省定西市,农家书屋正焕发新生。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306座农家书屋创新实施“建管用”一体化机制,这些曾经的“文化粮仓”如今升级为群众身边的“文化能量站”。通过规范管理体系、优化服务模式、创新运行机制三重变革,推动乡村阅读从“有书可读”迈向“读有品质”,真正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美一公里”。

智慧赋能指尖上的阅读革命

“以前借本书得翻半天登记本,现在用身份证一刷就搞定,比城里图书馆还方便!“安定区巉口镇山海新村村民李建军捧着刚借阅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手册》,对书屋的电子借阅系统赞不绝口。

这个配备3700余册图书的“智慧书房“,通过ILAS管理系统实现借阅全程数字化,村民只需在终端机上轻点屏幕,就能完成查询、借阅、归还全流程。

如今的山海新村书屋,不仅是村民获取农技知识的“知识库”,更是凝聚乡情的“文化会客厅”。每到周末,书谜竞猜、读书征文等活动让书屋座无虚席,孩子们在“故事妈妈”志愿者的带领下绘制绘本,老人围坐在一起诵读经典,电子借阅屏的光与纸质书页的墨香交织成独特的乡村文化图景。

品牌创新阅读场景里的乡愁记忆

“一到周末,娃娃们就催着来书屋参加亲子活动。“凤翔镇北廿铺村村民张红霞牵着女儿的手,走进这座“甘肃省五星级农家书屋“。暖黄色的灯光下,木质书架上陈列着《安定民俗》《陇中农耕文化》等地方文献,孩子们在“乡愁阅读角”用彩笔描绘祖辈的农耕生活,家长们则在“文化传承讲堂”聆听非遗剪纸技艺。

村支书周军介绍,书屋打造的“阅读+亲子互动”“阅读+乡愁情怀”“阅读+文化传承”三大品牌,让阅读与乡村记忆深度融合。

“现在书屋就像村里的文化枢纽,老辈人在这里找归属感,年轻人在这里谋发展路。“周军说。

机制焕新从“建起来”到“用得活”

“以前书屋钥匙在村干部手里,想借书得碰运气。现在全天开放,随时能来。“团结镇寒水村村民马银花推开书屋大门,熟练地从农业技术书架上取下《牛羊高效养殖》。这个整合了村文化活动中心资源的阅读空间,不仅配备千余册图书,还设置了“农技课堂”实操区,每周邀请农技员现场教学。

寒水村村支书程永红介绍,书屋推行的“全天候开放+特色活动”模式,让阅读真正融入村民生活。农忙时的“田间流动书箱”送技术到地头,节庆里的“政策宣讲会”让惠民政策入脑入心,孩子们的“我的书屋・我的梦”绘画比赛更让书屋成为放飞梦想的起点。

如今的安定区,306家农家书屋与56个农村幼儿园“小书架”形成文化服务网络,累计开展阅读活动1100余场次。这些散布乡野的“文化能量站“,正以书香为墨、以民心为纸,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文化新篇章。(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