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龛谷新韵”奏强音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夏至时节,行走在甘肃省榆中县小康营乡的田园山水间,一条名为“龛谷风韵”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正悄然舒展其筋骨与神韵。在这里,小康营乡的干部群众正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传奇。

农文旅交融绘就振兴底色

小康营乡浪街村的十字路口,一面古朴的历史文化长屏静静矗立,无声诉说着“龛谷峡”的千年往事。不远处,雅致的“龛谷书坊”书香弥漫,与十二生肖休憩屋、藤编草帽凉亭等匠心独具的打卡点相映成趣。一条7.2公里长的环线彩虹漫行步道如彩练般延伸,串联起1200平方米令人驻足的3D主题墙绘……

在“龛谷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上,不仅塑造了风景,还打通了脉络。浪街景区39间商铺完成业态规划与招商,高原夏菇大棚与设施蔬菜基地被巧妙“嫁接”进景区消费场景,“采摘体验+特色餐饮+民宿短住”的多元模式应运而生。水磨茶馆的茶香、峡口水车的悠悠转动、徐家峡十字的烟火气,共同编织起“吃住行游购娱”的全链条。随着两处生态康养基地规划落地,5个农旅融合示范村初具雏形,一条生机勃勃的全季旅游产业链正在形成,让95%以上的农户真切共享着家门口的“生态红利”。

“绿美行动”扮靓乡村庭院

随着“三张清单”精准管控……小康营乡的乡村绿化美化工作推进得如火如荼。党员干部敲门入户,丈量边角地、盘活闲置地,为17个行政村量身绘制“绿化作战图”,按照“一村一策”制定庭院经济、景观提升等专项规划。乡贤座谈会、村民议事会汇集众智,“民族团结林”“巾帼林”等主题林在多方合力下扎根沃土。

如今,“村供树苗+群众自种”模式让5.6万株苗木已在房前屋后安家;废弃砖瓦、旧石磨在“微改造”理念下蝶变为230处特色小花园,百万株花卉点缀其间;积分制管理巧妙融入村规民约,护绿爱美成为村民自觉。生态价值也在智慧中转化,浪街村的林下露营、深沟子村的“绿幕长廊”、徐家峡村玫瑰飘香的彩虹步道,这些由绿意催生的新业态,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绿叶子,正实实在在地变成了“金票子”。

产业融合激活集体“新引擎”

强化产业支撑,推动示范带集体经济多元融合发展。以浪街徐家峡大景区临时党支部的成立为契机,让“党建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党建链”强劲赋能下,2250万元协作与衔接资金注入,182座崭新智慧农业大棚拔地而起,111座旧棚焕发新生。“龛谷樱桃”“龛谷草莓”等系列品牌果蔬,成为吸引游客采摘的闪亮名片。

这里,高原夏菜产业也在创新中迈向“4.0时代”:依托王保营保鲜库、浪街设施基地等枢纽,“三区联动”梯度种植模式大放异彩——设施温室春菜抢“鲜”,中部露地夏菜丰盈,南部冷凉延秋菜持续供应,实现了从春提前到秋延后的全年“菜篮子”保障。

集体经济“1+1+N”的抱团发展模式同样硕果累累:省级资金210万元助力刘家营、洪亮营村共建虹鳟鱼养殖基地;浪街“三坊”和小康营面粉厂传承焕新;闲置的“老家酒楼”经改造成为集产品展销、农技推广、研学体验于一体的活力中心,配套的中央厨房更添动能。朝着2025年全乡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突破45万元的目标,小康营乡正奋力奔跑。

峡谷的风,吹过新绘的彩虹步道,掠过绿意盎然的庭院,也鼓荡在充满希望的产业基地里。示范带上,小康营乡的干部群众,正以“龛谷风韵”为笔,饱蘸汗水与智慧,在陇原大地上奋力书写着一卷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华章。这卷轴的未来,在浪街的商铺人流里,在徐家峡的玫瑰香气中,更在每一个村民对美好生活越发坚实的脚步声中,徐徐铺展,生生不息。(记者 吴舒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