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川县“蓝鹰工程”跨越山海架起劳务协作连心桥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6月27日,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公共实训基地内洋溢着喜悦的氛围,该县东西部劳务协作重点项目“蓝鹰工程”首期“订单式”培训班结业仪式在此举行。首批经过20天系统培训的学员整装待发,即将奔赴浙江省对口协作企业,以“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就业帮扶模式开启技能增收的新征程。

“蓝鹰工程”是青川县人社局联合浙江对口协作方打造的劳务协作品牌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出题、精准培训、定向输出”的全链条服务实现劳动力技能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精准对接

就业服务直达“家门口”

“在县城就能完成面试和体检,不用奔波找工作了!”青川县竹园坝社区学员的感慨,道出了“蓝鹰工程”的服务创新内核。

该项目以供需精准匹配为核心,构建起东西部劳务协作的桥梁。项目启动前,青川县人社局与浙江对口协作方深度协作联动,通过大数据摸排本地劳动力资源状况,建立起涵盖就业意愿、技能基础的动态台账。浙江企业跨省“送岗上门”,将招聘面试、入职体检等关键环节前移至青川,让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就业全流程对接。

此次培训精准聚焦东部市场紧缺的家政服务员与养老护理员两大工种,通过“企业下单—政府组织—精准筛选”的创新机制,有效破解了传统劳务输出中技能与岗位错配、从业人员岗位适应周期长等长期存在的发展瓶颈。

“作为‘就业红娘’,我们既要摸清老乡的能力,也要吃透企业的需求,让培训与岗位实现无缝对接。”青川县就业创业促进中心负责人说。

靶向实训

20天锻造就业“硬本领”

“翻身护理的力度、轮椅的标准使用,培训中都需反复实操练习。”学员李大姐展示的护理笔记,清晰反映了“蓝鹰工程”“理论+实操+实战”的闭环培训体系。

首期20天课程设置160个学时,其中60%为实操训练,内容严格对标浙江企业岗位需求,确保学员所学即所用。学员抵达浙江后,将由企业资深技工在生产一线“手把手”带教,实现沉浸式技能提升。

沉浸式技能提升 (卿仁 摄)

“培训内容就是岗位上要用的,到岗后很快就能上手。”这种紧贴实际需求的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将岗位适应期缩短近一半,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家政企业负责人表示,学员能直接完成基础护理工作,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政策护航

全周期筑牢稳岗“防护网”

为让学员轻装上阵,青川县推出“培训—就业—稳岗”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全方位解除学员的后顾之忧。具体包括全额免除培训费与技能鉴定费,培训期间每日发放生活补贴;稳定就业满3个月可申领稳岗奖励;合作企业承诺提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保障性起薪,并建立技能薪酬双提升机制。所有资金由东西部劳务协作专项资金全额保障,首批学员均签订“订单式”培训就业承诺书,明确权益保障与职业发展路径。

“政府给补贴,企业有师傅,干满三个月还有奖金,这趟出门打工心里特别踏实。”学员们朴实的话语中满是感激。青川县已与浙江企业建立“用工需求—技能培训—跟踪服务”的动态对接机制,后续将根据长三角产业需求,持续开设母婴护理、康复护理等紧缺工种培训班,为更多劳动者搭建技能提升的平台。

山海同心

绘就乡村振兴“共富图”

“蓝鹰工程”开创了“需求导向、精准培育、全程服务、稳定就业”的劳务协作新模式。青川县通过精准对接东部产业需求,既为长三角地区输送了急需的技能人才,有效缓解了“用工难”问题,又为本地劳动力开辟了年均增收数万元以上的新渠道,实现了东西部地区的互利共赢。

青川县人社局将深化“蓝鹰工程”品牌建设,计划年内再输送一批“蓝鹰”技能人才,以劳务协作的“青川方案”助力青川劳动者技能增收、稳定致富,以山海同心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及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持久动能。(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