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绿色“掘金” 25万吨废电池迎“新生”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走进位于山东肥城老城街道的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一块块废旧锂电池经过拆解、破碎、热解、分选、除杂等一系列工艺后,实现锂、镍、钴、锰等金属元素的循环再生……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动力电池的退役量也随之增长。它们曾经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如今在这里迎来“新生”。

丰融锂电池循环利用项目(邢飞 摄)

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仲谋介绍,2024年,丰融锂电池循环利用项目建成投产,两条生产线每年分别能够处理1万吨各类锂电池和2万吨极片,均为省内首条、国内单线产能最大的物理拆解生产线,能够实现废旧锂电池的全资源要素的回收利用。

“当前我们两条生产线实现满负荷运转,产能得到充分利用,订单量持续攀升,供不应求,生产计划已排到8月份,一季度营业收入突破了5000万元,预计全年营收可以达到2亿元。”吴仲谋说。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2025年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突破核心技术,计划新增5项发明专利,推动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引领行业标准升级。

“目前公司累计申报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自主研发的‘带电破碎氮气保护系统’解决行业安全生产难题,‘循环风送料分选系统’使产品回收率达98%以上,关键指标国内领先。”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小荣说,2025年,我们将全力冲刺“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双认证,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制造。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丰融新材料有限公司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创新的工艺,正在为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行业树立新的标杆。

“今年公司扩大产能,目前,5万吨级项目设备已安装完成正在调试,电池拆解生产线也陆续到场,二期15万吨锂电池回收项目同步启动。项目建成后,年处理能力可以达到20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8%,实现年营业收入50亿元。”吴仲谋说。

华劲锂电正极材料回收修复项目(于学山 摄)

走进落户石横镇的华劲年产5万吨锂电正极材料回收修复项目现场,智能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机器轰鸣声中,1000吨订单的生产任务正有条不紊地推进。

作为行业内的创新先锋,华劲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成功破解磷酸铁锂废料处理难题。相较于常规回收工艺,其创新技术可降低90%以上的成本,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项目采用独创的材料修复技术,能将报废极片和退役电芯直接修复转化为合格的正极材料产品,重新投入锂电池生产环节。” 华劲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建介绍。这一技术突破,不仅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强大优势。

面向未来,2025年该公司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锂电池用NMP溶剂回收及石墨烯复合导电材料和涂炭箔的综合利用及废旧锂电池精细化拆解回收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环评公示阶段。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水性石墨烯复合导电浆料1500吨、油性石墨烯复合导电浆料1500吨、涂炭箔3000吨,年处理废旧锂电池1500吨、NMP废液1万吨。”熊建说,届时,项目将形成从废旧锂电池拆解到高附加值材料生产的完整循环产业链,进一步推动锂电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向绿色要发展效益、从绿色中寻找竞争优势,已成为肥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前不久,固态电池硅碳负极材料、微米级高强电池隔膜、低空飞行器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制备等项目纷至沓来,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一条涵盖锂矿石加工、锂电池和钠电池原材料、正负极材料、电材组装、锂电池回收综合利用全周期、闭环式产业链条初具规模。

目前,肥城正以千亿级“泰山锂谷”为旗帜,打造全国最具活力的新型电池电极材料产业高地。以山东瑞福锂业、蔚蓝科技产业园为链主,加速崛起链内重点企业19家,137家上下游企业汇聚成势。而山东丰融新材料、山东华劲电池材料公司恰如“串珠成链”上的颗颗“珍珠”,随链起舞,放射光芒。(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