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肥城市仪阳街道,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整齐排列,这里是历经近300年岁月沉淀的北辛村的全新模样。曾经古朴的村落已蝶变为现代化社区,全村整体搬迁入住楼房,传统与现代交织,历史与创新共鸣。北辛村以“乡愁再造、民生提质、善治赋能”三把密钥,精准解锁乡村振兴的全新密码,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古村传奇。
乡愁再造:文化基因唤醒沉睡记忆
2020年深秋,《北辛庄村志》首发仪式就在这里隆重举行。83岁的赵传祥站在明亮的活动室内,颤抖着双手轻抚志书扉页上泛黄的老照片,眼眶瞬间湿润:“修志就是救记忆、续文脉啊!”这部凝聚着全村人心血的28万字典籍,由大伙自发贡献400余件老物件、家谱、地契等珍贵史料编纂而成,系统梳理了自明代建村以来的历史脉络,为搬迁后的北辛村铸就了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证”。
文化血脉的觉醒,不仅延续了村落记忆,更成为新社区治理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肥乐宣”讲堂成为村民每周必到的精神家园。赵学志站在讲台上,用生动的故事讲述《佛桃的前世今生》,将北辛村与佛桃的深厚渊源娓娓道来;创业青年们也纷纷走上讲台,分享电商实战经验,手把手教村民通过直播带货。与此同时,红白理事会大力推动婚丧简办,制定村规民约,让文明新风在新楼房社区深入人心;年度“好媳妇好婆婆”评选活动,更让淳朴民风在邻里间蔚然成风。每当夜幕降临,社区旁的文化广场上,身着传统服饰的太极队与活力四射的街舞团同台竞技,古老与现代的碰撞,让搬迁后的村庄焕发勃勃生机。
民生温度:家门口的“医养融合”暖人心
清晨六点,阳光洒进北辛村的楼房,“泰安市最美乡医”赵学永的中医阁里已飘出阵阵艾灸药香。“赵大夫,我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随着熟悉的招呼声,赵学永开始了一天的接诊工作。这里推行“全天候开诊”服务,年均服务村民和园区工人超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社区”。
2023年,北辛村紧跟国家乡村振兴养老服务政策导向,率先在新楼房社区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中医阁内增设适老化卫浴与康复设备,打造温馨舒适的养老环境。老人们不仅能接受针灸推拿等传统中医治疗,还能享受24小时健康监测服务。80岁的马凤云感慨道:“以前住在老村子,进城看病得折腾大半天,现在搬进楼房,走几步就能艾灸,头疼脑热随时能瞧,日子别提多踏实了!”这一创新模式成效显著,2024年获肥城市人大常委会重点推介,村民医疗满意度跃升至98%。此外,村卫生室每月开展线上线下健康讲座,结合农村常见病普及预防知识,全方位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
善治密码:多元共治凝聚发展合力
走进北辛村智慧治理中心,巨大的数字大屏上,环境监测、安防预警等数据实时跳动,仿佛村庄的“数字心脏”。村党支书赵峰介绍道:“数字乡村平台就像村庄的中枢神经,让新楼房社区的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这种智慧治理不仅体现在日常管理中,更在突发情况中彰显温度。疫情期间,村民赵学庆夫妇经营的“红英超市”因变故关门,大量蔬菜水果即将腐烂。村两委得知后立即行动:赵峰、赵伟、韩卫燕等两委成员做好防护,用三轮车将货物运至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成员朱凤霞、李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有序摆放货品,同时在社区网格群发起“献爱心-志愿者义买”活动。社区群众自觉接龙报名,不到一小时就将义卖产品认购一空,为店主减少了经济损失。赵学庆夫妇感动地说:“要不是村里帮忙,这次得亏大了,真的太感谢大伙了!”这场暖心义卖,既展现了“有事一起扛”的治理温度,也印证了“指尖上的管理”实效。
在常态化治理中,“爱心妈妈”团主动帮扶28名困境儿童,成员李红每天入户辅导功课、谈心聊天;志愿者协会年均调解纠纷50余起,成为邻里和谐的“润滑剂”;由老支书组成的“乡贤议事厅”为产业规划建言献策,65岁的赵伟大爷提出的集体经济发展建议已成为新产业亮点,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此外,社区里的文星幼儿园可容纳200名幼儿,设施齐全、师资优良;定期举办的运动会丰富了村民文体生活,让社区充满活力。
如今的北辛村,楼房林立,设施完备,创新实践不断。正如村志编纂者赵学法所说:“记住从何处来,方知向何处去。”北辛村以乡愁留住文化根脉,以民生夯实幸福根基,以善治激发治理活力,三把密钥环环相扣,让古村在搬迁中完成蜕变,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稳步前行。
(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