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29日,山西省大同大剧院连续两天座无虚席,气氛浓烈。观众期待已久的大型原创话剧《面皮》精彩上演,以一张张小面皮为切口,深情讲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的沧桑巨变。这部作品通过擀面皮的传承与发展,展现了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和乡村振兴的动人实践,激发了干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成果的热情与信心。
作为一部深植西北大地、充满黄土情怀的现实主义力作,《面皮》由宝鸡市艺术剧院创排,曾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提名曹禺剧本奖,并获评陕西省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本次大同演出,将“非遗+时代叙事”巧妙融合,以深厚的情感与质朴的语言,为观众呈现一场兼具地域文化与时代温度的艺术盛宴。
《面皮》以1976年陕西解元村为起点,讲述鳏夫王让过一家三代人靠擀面皮谋生、创业、致富的跌宕历程。剧中既有因卖面皮遭批斗的辛酸,又有儿子王红强坚守手艺的执着,更展现出孙辈依托电商将面皮销往全国的创新图景。全剧通过西府方言的生动演绎与擀面皮制作技艺的非遗呈现,浓缩了我国农村从贫困走向小康的时代变迁。舞台中央巨型年轮转盘象征时间流转,五座随着剧情推进不断更替的门楼布景,生动映照出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引发观众深切共鸣。
《面皮》由宝鸡本土编剧张骥历时五年采风创作,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姜涛执导,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吴京安领衔主演。吴京安凭借自然、生活化、克制而富有张力的表演,将村干部一角演绎得真实动人,把全体演员如同“揉成一团面”般融为一体。谈及角色,他坦言:“每一句西府方言都浸透着我对黄土地的热爱。”剧情中的地域文化元素,也让山西观众在这段跨地域的奋斗史中产生深刻共鸣。文艺评论家胡安忍评价:“《面皮》为普通人立传,以生活的碎片化呈现还原时代本真,没有刻意制造的冲突,却处处闪现生活的力量。”
“虽然讲的是宝鸡的故事,但凌晨揉面的辛苦、创业时的艰难,与我父辈在大同农村的奋斗经历何其相似。”大同市民张颖观演后深有感触地说。剧中“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坚守”引发北方观众强烈共鸣,尤其当王红强说出“面皮要筋道,人要实在”时,现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主动咨询面皮的制作技艺,体现了现实生活与舞台艺术之间的深度连接。(记者席兆平 通讯员马静波 宋佳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