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队要做打开民心的那把金钥匙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融进去,才能干得好。”山西省灵丘县水涧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魏永利说,“老百姓把银行卡交给你,密码告诉你,这份信任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正是这样的信任与担当,自2014年起,灵丘县政府办启动对东河南镇水涧村的定点帮扶工作,十年间,五批15名工作队员接力奋战,让这个曾经产业基础薄弱、治理能力滞后的小山村,逐步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高效的新农村。

工作队帮村民秋收  (杨盘兴  摄)

走进今天的水涧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柏油主干道、绿树成荫的道路两侧、“网红打卡路”般的鲜明色彩和功能齐全的小广场。经过整修的戏台与墙绘描绘出新时代乡村生活图景,让人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仍靠天吃饭、村民增收渠道极其单一。

发展路径的转变,离不开产业布局的重构。驻村工作队把产业振兴作为突破口,从“无”到“有”,再到“多元化”,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水涧村先后建成了蔬菜大棚、光伏电站、特色散养鸡基地,开发出“水涧腌菜”“冰激凌萝卜”等农特产品,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带动村民抱团发展,共同富裕。2023年,水涧村发展养羊户2户、养牛户1户,带领群众发展有机旱作种植500亩,增收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3583元跃升至2022年的12753.48元,增长超三倍。

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水涧村也同步发力基层治理,以“精细化管理”筑牢乡村治理根基。驻村工作队推动建立村级档案管理体系,将水涧全村细化为8个微网格,由党员担任网格员,形成“问题在格中发现、矛盾在格中化解、信息在格中收集”的治理格局,打通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同时,防止返贫的动态监测机制也不断细化,紧盯重点人群,建立排查台账,半月访脱贫户、月访一般户,确保帮扶精准及时。

在构建细致入微的治理体系中,驻村工作队不仅注重制度建设,更强化政策落实。通过研读政策,建立“四方预警”台账,即农户申请、干部排查、部门筛查、信访舆情,精准识别监测对象。此外,工作队还绘制“村情民情图”,全面梳理村内户籍人口的亲属关系,形成一张信息清晰、结构完整的走访底图,为日常入户提供高效指引。

这一系列基础治理措施也体现在档案建设上。水涧村现已为全村112户常住人口的“一户一档”标准化档案体系,将户籍信息、土地资料、残疾证件等基本信息统一归档,配套建立包括务工、雨露计划、交通补贴等专项台账,并将土地确权证、合同等长期资料纳入永久保管档案。如今,这套标准化档案,已成为灵丘全县学习的样板,仅一个月就有20多个村前来学习借鉴,村民也频繁查阅复印相关档案,资料利用率持续上升。

如果说制度是治理的骨架,那么“融进去”的工作方法,则是这支队伍的真情付出则是打开民心的那把金钥匙。驻村干部们走街串巷备上香烟,分发给聚堆聊天的乡亲,自然地坐在地上、门台上拉家常,一起干活、烧炕、做饭、喝小米粥,甚至晚上喝顿小酒。“在村中没有一件事是喝一顿酒解决不了的”,魏永利笑着说,正是这份接地气,让他们迅速融入了村民圈子。

送急病村民去医院  (杨盘兴  摄)

在服务群众的细节中,驻村工作队经常帮助代买药品、代缴医保和养老保险、调试手机、陪同办理手续。久而久之,工作队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红白事必到场、困难面前主动上前,部分村民甚至将银行卡与密码交由队员保管,委托代领低保金和养老金,信任程度可见一斑。2023年以来,工作队帮助齐瑞、闫仲等一户多残家庭申请创业资金每户6000元,为9名学生落实“雨露计划”助学,为村民申请临时救助,用点滴行动传递温暖。

民生改善同样成为驻村工作的重点方向。申请“一事一议”资金20万元新建村内健身小公园;争取资金18万元硬化村内巷道500米;申请树苗300余株绿化主干道1000米;为村民申请体育器材12套、音箱锣鼓等文娱设施;翻新文化广场,不断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就业帮扶方面,累计举办技能培训1320多人次;积极协助贫困人员进京务工;争取以工代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款35万元,修建渠道防护工程375米。(记者 席兆平 通讯员 杨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