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由云南省委网信办、云南省国资委指导,云南康旅集团承办的“国资国企赋能云南高质量发展”2025年度媒体及网络大V走进省属企业第二期活动进入第三天。探访团从虎跳峡、白水台转场至普达措国家公园,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开启了一场高原生态与文旅融合的深度体验。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与全网千万级粉丝网络大V一同,见证云南康旅集团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社区共享”的良性循环模式。
六月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海拔3595米的属都湖畔热闹非凡。紫色的西南鸢尾与金黄的锡金报春铺展成天然花毯,清澈的湖水中,水草随波舞动。“每一口呼吸都带着花草与泥土的芬芳,这是都市里无法想象的纯净。”有博主在镜头前感慨道。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国家5A级景区,这片占地1477.13平方千米的高原秘境,完好保存着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等七种地貌类型,约有1000余种野生动植物在此生长、栖息,其中包括雪豹、黑颈鹤等珍稀动物。
云南康旅集团创新实施“生态容量管控”机制,将每日游客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在属都岗牧场,大V们看到牦牛群在草甸上悠闲觅食,却见不到其他牲畜。“我们通过草畜平衡制度,保留对草场破坏最小的牦牛养殖,同时给予牧民生态反哺资金。”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洛茸村民小组每户每年可获得万元以上生态补偿,这种“放牧换保护”模式让高原牧场既保持了原始风貌,又实现了可持续利用。护林员七林的巡山日志成了“生态教科书”,三十余年记录的红脚鸡、血雉等物种动态,见证着普达措生物多样性的稳步提升。
在碧塔海畔,由原餐厅改造的生态教育图书馆成了新晋打卡点。馆内有AR互动装置,生态阅读区陈列着《云南植物志》等珍贵文献,大V们通过“长松萝”标本,了解到这一空气纯净度指示物种的奥秘。
云南康旅集团深度挖掘普达措“普渡众生到达彼岸之舟”的文化内涵,将藏族农牧文化、民俗风情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新建的格萨尔王沉浸式体验馆,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游客穿越千年感受藏族史诗魅力;意境咖啡屋落地窗外,碧塔海与原始森林构成天然背景画;而夏季限定的帆船项目与全地形车体验,则为年轻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新方式。数据显示,近三年普达措累计接待游客37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5.7亿元,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在云南康旅集团的带领下,景区为周边社区创造了90余个就业岗位,村民以“园民”身份参与景区服务,除工资外,每年还可领取人均600元—5000元的生态反哺资金。在社区教育支持计划中,景区为中专生、大学生分别提供每年2000元至5000元的专项补贴,培养本土旅游人才。
傍晚的属都湖游船之旅成了当日高光时刻,媒体大V们乘环保游船穿梭于杜鹃花海,听藏族向导唱起古老的牧歌。“这种‘轻介入’的旅居方式,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云南康旅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普达措正通过“生态研学+牧场文化+非遗体验”等组合拳,打造“可触摸的高原生态课堂”。大V们整理的“盛夏游玩攻略”中,属都湖晨雾、牧场文化等项目成了推荐重点。
此次探访不仅展现了云南康旅集团在国家公园运营中的国企担当,更通过新媒体视角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云南实践。随着媒体大V们的内容持续发酵,普达措国家公园正以“生态保护标杆、文旅融合典范、社区共享样本”的三重身份,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中亮眼的生态名片。(记者 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