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积分”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仲夏时节,一场喜雨过后,在甘肃省通渭县陇川镇花城湾村的“电力爱心超市”里人头攒动。30余名万寿菊种植户捧着新兑换的大米喜笑颜开,货架上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物资整齐陈列——这不是普通超市,而是用“产业积分”兑换幸福的乡村振兴新阵地。

电力积分:从“要我干”到“争着干”的产业杠杆

两年前的花城湾村,还深陷产业困局:全村仅靠苹果种植支撑,村民发展意愿低迷。“群众观望不前,产业怎么推进?”正当村支书李彦军焦灼之际,在培训中接触的“积分制”让他豁然开朗。经与国网定西供电公司帮扶队商议,一个创新方案落地:将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量化积分,通过电力爱心超市兑换物资。

2023年,投资10万元的超市建成运营。村民种万寿菊、改造老果园、参与环境整治都会得到相应的积分,这些积分规则迅速点燃村民的热情。村民张建军掰着指头算账:“种两亩万寿菊能兑三袋米,干公益还能加分!”曾经冷眼旁观的群众,如今争相领取花苗、整治巷道。

短短两年,数字见证裂变:万寿菊扩种至55亩,金银花提质40亩,老果园改造79.5亩。“超市就像支点,撬动了沉睡的内生动力。”李彦军感慨。货架上的商品不仅是生活物资,更是村民参与治理的“荣誉勋章”,从“事不关己”到“主动作为”,“小积分”正为乡村注入蓬勃生机。

治理积分:党群共治的“红色引擎”

向北30公里,北城铺镇卢鲜村的“乡村治理积分制”同样火热。村民杨红强的积分在公示栏格外醒目,这位曾经的“闲散人”,如今成了公益达人。“‘乡村治理积分制’活动让我们动手跑腿,既能锻炼身体,帮村里做点事,又可以兑换生活用品,一举多得。”杨红强高兴地说。

制度设计彰显巧思:党员带头义务劳动翻倍积分,乡贤建言献策专项加分,违反村规扣分公示。老党员赵小兰在“敬老服务岗”累计服务超百小时:“能为村里出力,积分是其次,脸上有光哩!”

“小积分背后是大治理。”驻村干部介绍,下一步将深化“党员+乡贤+群众”三级联动,完善积分贷款授信、子女入学加分等长效激励,严格做好积分统计管理,实现“人人为积分,积分为人人”的共治共享新治理模式,以“小积分”推动乡村治理“大作为”。

巾帼积分:庭院经济里的“美丽革命”

走进襄南镇东坪村,村民陈雪明家新挂的“最美庭院”牌匾格外醒目。窗明几净的农舍里,妇联执委正对照《“七净一规范”评分表》逐项核验。这场“美丽革命”始于年初。襄南镇将庭院整治纳入积分体系:达“四美”(居室美、庭院美、厨厕美、家风美)。村民石芳红深有感触:“白天干农活,晚上收拾家,既挣积分又住得舒心!”

襄南镇将“美丽庭院”与“积分超市”相结合,依托“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实施“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换奖品”的模式,当月及时进行积分兑换,为村民兑换家中常用的纸巾、洗洁精、洗衣粉、毛巾等物品,并通过村民微信群和红黑榜形式将评选结果和积分兑换情况进行公示,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群众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暮色中的花城湾村,村民抱着兑换的物资走在硬化路上。两旁新栽的万寿菊含苞待放,光伏路灯照亮积分公示栏——这张用“小积分”织就的治理网络,正悄然改变着黄土高原的乡村基因。(记者 吴舒睿 通讯员 包雪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