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管网“长藤结瓜”多元种植遍地开花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法脿镇双坝村,田野作物绿意正浓,田间纵横的输水管网如同“血脉”般延伸,为万寿菊、辣椒、玉米等经济作物注入了“活力”。

双坝村输水管网及水窖(自莉华 摄)

双坝村地处山区,地势起伏,过去因水利设施薄弱,农业生产长期依赖雨水蓄积。旱季时辣椒等大春作物常因缺水而减产。村民李泽富回忆:“以前灌溉用水全靠修土沟引水,全村至少得请30个工才修的好。遇上干旱,运水的路难走,一亩地光拉水成本就要上百元。”

2023年,当地烟草部门联合地方政府启动“双坝核心烟区水利提质改造工程”,以赵家坟上坝小型水库为水源点,通过自流引水,新建管网7930米、蓄水池10座,并串联原有坝塘、水窖,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项目总投资228.73万元,2023年9月动工,2024年4月正式投用,覆盖双坝村14个村民小组的2853亩耕地。

水源通过地下管网直达田间分水器,老百姓只需连接皮管即可精准浇灌。“以前请3个工才能移栽完,现在只需要两个工就够了!”农户李云昌算了一笔账,他承包的23亩土地,如今仅需缴纳20元的管理费,水就能直接到田边。

项目红利不仅惠及当地传统经济作物种植,近些年万寿菊已从零星两三亩扩展至数十数百亩连片种植,企业以1.1元/公斤的价格保底收购,成为村民增收新亮点。此外,辣椒、玉米等作物也因供水稳定,当地村民种植意愿逐步加深。

站在田埂上俯瞰,银白色的管网在绿野间若隐若现。项目区推行“以水养水”模式,每年每户仅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于设施维护和水源调度,既减轻农民负担,又保障工程长效运行。村民从“拉水抗旱”的劳碌中解脱,转而将精力投入精细化种植。

从“靠天吃饭”到“精准用水”,双坝村这一蜕变是基础设施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一条条管网串联起希望,一座座水池蓄满了民心。随着“以经稳粮、以水兴产”的路径愈发清晰,这片土地正朝着“高效稳产、多元增收”的目标稳步迈进。(记者 郑义 通讯员 倪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