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筛促防 为群众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以群众健康为目标导向,上消化道癌的早诊早治工作正逐步成为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山西省阳城县和沁水县,这项关乎民生的健康工程不断推进,通过构建完善的筛查体系、强化技术支撑、优化服务流程,探索出一条契合本地实际的肿瘤防控路径,为广大居民织密织牢“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健康防线。近日,记者跟随山西省卫健委组织的“2025媒体走基层”活动,实地探访了阳城县肿瘤医院和沁水县人民医院,详细了解筛查项目的运行模式和创新举措,感受基层医疗机构在高发癌症防控中展现出的专业能力与使命担当。

在阳城县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然正在耐心安慰一位刚确诊早期癌症的患者:“大娘,您看这位大爷和您情况差不多,做完手术现在身体可好啦,每天都能去公园遛弯儿,您要是治好了,也能继续享受天伦之乐呀。”这一幕,是阳城县上消化道癌早筛工作持续推进的真实缩影。

阳城县医生们为村民进行诊疗(霍芮 摄)

作为全国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阳城县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因高死亡率问题引起重视。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首批试点后,阳城县坚持“防治结合、群防群治”的工作原则,依托阳城县肿瘤医院,构建起以农村为基础、县级统筹的防治体系。项目聚焦40至69岁高危人群,按年度分批组织开展检查,筛查流程严谨规范。为提高群众参与率,当地不仅安排专人专车接送参检村民,还将健康宣讲和义诊服务同步延伸至乡村与社区,逐步建立起宣传动员、筛查服务、诊断干预有机衔接的闭环机制。

在此基础上,2024年阳城县将上消化道癌筛查工作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重点工程,山西省级和阳城县级下达任务全部高质量完成。截至当年底,阳城全县累计完成筛查3.9万余人次,检出率达2.0%,早诊率超过73%。为进一步夯实筛查质效,当地借助“阳城县肿瘤早筛早诊早治中心”平台优势,形成集质控、培训、宣传、筛查、病理于一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并上线集预约、宣教、流程指引于一体的“民生筛查‘胃’您健康”小程序,群众可自主预约检查,显著提升了管理效能与服务体验。

医护人员认真清洗医疗器械(霍芮 摄)

更值得点赞的是:阳城县将今年筛查的目标人群拓展至45至74岁,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计划为200名45至74岁居民及5000名40至69岁城乡居民开展健康筛查。截至目前,山西省级下达的200例民生实事任务已全部完成,检出率达4.0%,早诊率达到75%;阳城县本级任务完成1800例,整体进度稳中有序。多年来持续推进的早筛早治工作,有效降低了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阳城县肿瘤早筛早诊早治中心”也成为区域肿瘤防控的重要枢纽与专业平台。

围绕同一民生重点工程,沁水县的早筛项目也在有序展开。2024年和2025年,该项目连续两年被纳入当地政府实事工程。去年全年完成筛查5300人次,检出肿瘤79例,检出率达1.5%,早诊率为44%。项目有效降低了因延误诊治带来的健康风险,成效明显,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的同时,也在医疗管理和医保控费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效应。

沁水县人民医院为村民进行筛查(霍芮 摄)

为保障工作顺利推进,沁水县人民医院组建由院领导牵头的专项工作小组,统筹任务流程、制定实施方案、组织技术培训,并邀请晋城市级专家定期到院指导技术提升。同时,建立“村医—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三级联动机制,职责清晰、流程高效。村医负责识别和登记高危人群,乡镇设立联络员统一上报,沁水县人民医院筛查办公室依据排期组织参检,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

在服务细节上,沁水县人民医院设立了专门的筛查登记大厅和独立门诊,科学优化就诊流程,有效缩短参检群众的等候时间。为缓解检查压力、提升接诊效率,2025年新增一处胃镜检查点,进一步增强筛查能力与承载水平。此外,医院还为检查当天的群众免费提供饮用水和面包,细致入微的服务赢得了广泛好评。截至2025年5月27日,沁水全县已完成筛查2074人次,预计9月底可顺利完成全年6200人的筛查任务目标。

记者手记

当前,阳城县和沁水县正在持续推动筛查任务高质量完成,在机制运行、队伍建设、技术保障、服务优化等方面不断深化探索,为上消化道癌的早期发现、及时干预提供坚实支撑。随着筛查工作的深入推进,这一民生实事项目正从“做起来”走向“做扎实”,不仅为群众健康筑起第一道防线,也为区域公共卫生治理注入了新动能。未来,两地将在实践中持续完善筛查模式,推动项目更加常态化、制度化,以实效回应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期盼。(记者 席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