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肥城仪阳:周王枕畔清流歌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相传,一位周王在此长眠,墓葬的神秘故事在时光长河中代代流传,赋予了山东肥城市仪阳街道周王墓村独特的历史底蕴。走进村庄,雨后的道路洁净如洗,绿树掩映的庭院前,蔬菜瓜果蓬勃生长,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交织的清新气息。这个地处泰肥一级路与潮汶公路交汇处的小村庄,正以创新治水模式和绿色发展理念,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污水处理设施(陈天豪 摄)

科学治水:污水变“肥水”的生态革命

在周王墓村西北角,一座100立方米的三级沉淀池默默矗立。村庄依托地势落差,通过地下管网将全村生活污水引入此处,再经AO微型污水处理站净化,曾经横流的生活污水摇身变为灌溉生态苗圃的“肥水”。村民吴荣金大爷望着远处郁郁葱葱的苗圃感慨:“以前污水随地洒,现在处理后能浇地,每年省下2.9万元拉运费,灌溉成本还降了1500多元,苗圃长得更旺了!”

过去,109户常住村民家中的污水多直排地表,夏日臭气熏天、蚊虫滋生。2023年7月,村里启动AO微型污水处理站建设,11月即实现全覆盖。如今,每家屋后的水管将厨房、院落、浴室污水通过地下管网汇入处理站,经沉淀、净化后达《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储存于清水池用于灌溉周边林地。这一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在2024年山东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会上推广。

街头公园(陈天豪 摄)

精细治理:从“脏乱差”到“公园村”的蜕变

周王墓村的污水处理系统设计暗藏巧思:管网精准覆盖厨房、浴室等污染源,雨污分流杜绝二次污染;智能监测平台实时跟踪水质,确保净化水达标。“小型处理站+生态化利用”模式形成“污水—净水—肥水”循环链条,村民王维春大婶笑言:“现在下雨天再也闻不到异味,村里干净得像公园!”

蜕变始于持续整治。2014年起,村党支部书记李芸带领两委班子开启环境整治大行动:清理5条主街、23条胡同的乱栽乱堆,让街巷恢复清爽敞亮;回填14米宽、4米深、120米长的沟渠,贯通村北断头路,打通了村庄交通的“梗阻”。2018年,建设工作全面升级,主街胡同硬化工程铺开,3200平方米沥青路面平整如新。与此同时,亮化绿化同步推进,42盏路灯将街巷照得通明;大叶女贞、海棠等10万余株苗木扎根村庄各处,春有繁花、夏有绿荫、秋有硕果、冬有绿意,让村庄四季如画。

幸福家园(陈天豪 摄)

垃圾分类更是亮点。2023年10月,村里与中节能公司合作,推行“户内一次分类到位,户外直接投放入桶”模式,通过党员群众代表会议民主决策调动参与度。2024年1月,周王墓村获评山东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庄,成为肥城市首个获此殊荣的行政村。

林茂果丰(陈天豪 摄)

治理有效:“空壳村”到“示范村”的蝶变

曾几何时,周王墓村因山区地块零散、灌溉设施落后,沦为“空壳村”。村两委调研后制定规划:2017年起投入2600万元整理土地600多亩,新打机井4眼,埋设灌溉管道1.8万米,硬化道路4000多米。如今,280亩流转土地种上冬雪蜜桃,300亩集体耕地自主经营小麦、玉米,村集体年收入达21万元。

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村干部定期走访困难群众,为孤寡老人办特困户、为留守儿童争取助学资金,节日为70岁以上老人发慰问品、为大学生发奖学金,累计解决群众问题120余起。21名党员包片联户,构建“党支部-党员-网格员-农户”四级治理网络,每月15日“连心会”高效解决民生难题,如村民吴磊的排水诉求3天内即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办结。

法治广场“模拟法庭”年均调解纠纷12起,道德评议会评选出的“好媳妇”“美丽庭院”占常住户35%。2024年,该村以“自治增活力、法治强保障、德治扬正气”的“三治三力”模式,获评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泰安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从垃圾分类到污水治理,村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这是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力量。”村支书李芸说。如今,周王墓村垃圾分类准确率超90%,污水治理全覆盖,从历史传说中的古老村落,蜕变为仪阳街道人居环境提升的标杆。当治水智慧与村民参与共振,当生态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这里正以触手可及的幸福感,书写乡村振兴的鲜活答卷。(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