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余村美景 写好“两山”故事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7月7日,“两山”20年主题记者采风活动在浙江启动,二十年来,浙江以全域国土空间为纸,执自然资源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画笔,从山顶到海洋,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美丽国土焕发新颜,朴素真理不断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图景,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尽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安吉余村一景 (曾庆华 摄)

记者走进两山理念诞生地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在余村冷水洞矿山遗址公园,安吉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许军法告诉记者,余村冷水洞石矿开采于1974年左右,自2002年开始关停矿山,在2004年年底全面停产。为了恢复被破坏的山体,村里组建了专业的生态修复团队,对废弃矿山展开复垦复绿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郁郁葱葱的树木与周围的青山浑然一体,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焕发勃勃生机。现在冷水洞矿山遗址公园正在进一步整治提升,植入新业态壮大经济产业发展。当地也从矿山经济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回到乡村创业,实现美丽蝶变。

在安吉县以竹代塑展示馆,从日用品到环保建材,大家深入了解竹子的妙用,见证竹林碳汇给村民带来的收益等。安吉县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唐辉告诉记者,安吉县全面构建一次性竹产品、竹家居产品等六大类15小类的“以竹代塑”产品格局,累计成功招引竹产业项目12个,竣工投产5家;竹产业规上企业41家。安吉还出台全省首个《安吉县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振兴发展的决定》,配套制定竹产业振兴发展、“以竹代塑”应用推广等10余项政策文件。同时,安吉以“2+5+N”产业平台体系为载体,将竹产业延伸到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不断完善“以竹代塑”产业链。

安吉县林业局森林碳汇科(国土绿化科)副科长柴庆辉介绍,安吉已组建村毛竹专业合作社119家,实现千亩以上竹林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流转竹林84万余亩,在此基础上,安吉县“两山合作社”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融资百亿的竹产业改造升级碳汇能力提升项目,已支付流转收储金达75.29亿元。依托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成功开发浙林碳普惠碳汇项目4.92万亩,减排量14.18万吨,已初步形成国家自愿减排项目(CCER)储备、浙江省碳普惠林业碳汇开发格局,实现碳汇交易24起2.5万吨,交易额173万元。安吉坚持“资源从农民手中来、效益回到农民手中去”,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安吉累计发放股本金收益分红近5亿元,竹林碳汇直接受益人群达5.1万户农户、17.15万林农,占县域农户75%,村集体年均增收100万元,农户户均增收6500余元。

汪玉成接受采访现(曾庆华 摄)

余村,这一生态文明的典范,正迎来绿色发展的新篇章。在保持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同时,余村人并未止步,而是不断探索,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表示,余村借助“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大批年轻人在此落地生根,“新乡人”人数首次超过“原乡人”,这些年轻人为村庄带来十余种新颖业态。文化创意、研学教育、零碳科技等业态在这里蓬勃兴起,越来越多“新村民”,正成为余村活力蝶变的新动力。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的实施,汇聚全球英才,共同推动余村的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及农业科技等领域持续升级,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为村庄注入新的活力。(记者 曾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