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饲料“蓬安造”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四川省蓬安工业园区的四川新望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望大)车间,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袋袋印有“新望大”商标的饲料产品正有序下线。这家总投资3000余万元、年产能20万吨的饲料企业,不仅填补了南充市反刍饲料生产领域的空白,更以技术创新推动着当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成为蓬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名片。

工人正在转运订单饲料(周亮 摄)

填补空白:从无到有的产业突破

“过去,南充地区的牛羊养殖户大多要从成都、重庆等地采购饲料,运输成本高不说,配方也不完全适配本地需求。”公司总经理吴方杰指着正在装车发货的饲料产品介绍道。作为南充市首家专业反刍饲料生产企业,新望大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2023年,在蓬安县委、县政府“筑巢引凤”政策的吸引下,从事饲料行业20余年的吴方杰带领团队来到蓬安考察。当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越的交通区位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让他当即决定在此投资建厂。“从项目立项到开工建设,县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专班,仅用1个月就完成了前期手续,10个月就建成投产。”吴方杰回忆道。

“为加快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牛羊养殖节本增效,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四川新望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建成了全市首条反刍饲料生产线,实现了全市饲料工业补链发展。”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说。

“企业能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吴方杰深有感触地说。在企业筹建阶段,蓬安县就将其纳入重点产业项目库,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服务机制。县经信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多次到企业现场办公,解决用地、用工等问题。

企业投产后,蓬安县税务局主动上门服务,详细解读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税务干部手把手教我们准备申报材料,预计2025年能享受税费减免100余万元。这些资金我们将全部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中。”吴方杰说。

为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开展了多场产销对接会。“通过政府搭台,我们已与周边100余家养殖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吴方杰介绍。

“我们特别注重原料的本土化,比如利用蓬安本地盛产的菜籽粕、小麦等农副产品,既降低了成本,又解决了农户销售难题。”研发总监王立志博士介绍,目前,公司已与周边30余家农业合作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

走进新望大的生产车间,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气息扑面而来。原料从投料到成品包装全程密闭自动化运行,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几名工人在监控设备运行。

“这条生产线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智能控制系统。”生产部经理吕世忠指着正在运转的设备介绍道,“配料系统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调整配比,误差控制在0.1%以内,确保每一批产品的品质稳定。”

企业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科技兴企”的发展战略,以争创功能性饲料领军品牌为发展目标,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公司投入300余万元组建研发中心,引进3名动物营养学博士,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教授签订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协议,组建起专业研发团队,负责公司功能性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针对川东北地区丘陵地貌特征和养殖特点,研发团队开发出适配本地牛羊营养需求的精准配方。

在膨胀工段,记者看到金黄色的饲料原料经过高温高压处理后体积膨胀,散发出淡淡的谷物香气。“这是我们独创的‘膨胀工艺’,通过膨胀后两次制粒处理,使淀粉糊化度达到60%以上。”吴方杰解释道,“这样处理后的饲料适口性更好,消化利用率能提升15%。”值得一提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粉尘通过脉冲除尘设备集中收集后,大大减少了粉尘排放,提升了环保安全水平。

在品控实验室,质检员正在用近红外分析仪检测原料成分。“我们建立了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流程质量追溯体系。”品控主管李文斌说,“每批产品都要经过18项指标检测,确保安全可靠。”正是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让新望大产品迅速打开市场。

“用上新望大的饲料后,肉牛日均增重提高了20%,每头牛能多赚500-800元。据统计,使用新望大饲料的养殖场,平均养殖效益提升20%以上。”徐家镇养殖大户肖建平说。

为进一步带动农户增收,该公司还创新推出“公司+银行+保险+农场”的四方合作模式,成立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定期组织专家下乡开展技术培训。2025年以来,已举办培训班20余场,培训养殖户500余人次。

站在公司规划图前,吴方杰向记者描绘着发展蓝图:“二期项目将投资3000万元,建设宠物饲料生产线和畜禽预混料车间。新项目投产后,公司年产值将增加2亿-3亿元。”(记者 戚原 通讯员 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