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近年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始终将教育事业视为重中之重,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奋力谱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扩优提质,教育投入逐年递增
乌拉特中旗委、旗政府制定并出台《乌拉特中旗推进新时代“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5)》《乌拉特中旗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旗财政新增近3000万元教师激励资金和素质提升保障资金,启动了教师素养提升“雁阵工程”和“三名”工作室(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创建工程,加快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全旗累计投资3.5亿元实施教育建设项目,规划新建第三小学、第一幼儿园、第三幼儿园、第五幼儿园,满足城区学生的学位供给。实施第一小学、第二小学、乌加河学校和德岭山学校四馆一室、塑胶操场建设项目,城乡标准化建设得到有效升级,达到了全旗城乡学校“校校皆有室内体育馆”“校校均有开放式图书馆”“校校皆是寄宿制管理”“校校建有主题式植物园”。
乌拉特中旗教育局局长杨智介绍,2025年,乌拉特中旗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双达标”旗县。
合作办学,让学生享受更优资源
乌拉特中旗于2023年引进海亮教育集团,启动乌拉特中旗海亮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项目,以旗第一中学为核心校、旗第二中学为成员校,形成一体贯通合作办学,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教研共建、教师培养等方面赋能合作。
2024年秋季学期起,旗第一中学在初中部和高中部全面实施了分层教学系统工程。学校对学情数据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建立差异化教学设计、个性化辅导及动态评估三大核心体系。在课堂教学层面,打破传统“一纲到底”的模式,依据学生学科能力推行分层走班和班内微分层教学。C层专注于基础巩固与方法教学,B层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适度拓展,A层则致力于挑战性任务,鼓励其向更高目标迈进。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精确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促使他们实现快速有效成长。旗第一中学还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复盘教学,依据数据灵活调整分层策略,确保教学始终贴合学生学习节奏。同时创新师资配置模式,构建小班化教学师资队伍,以保障分层走班教学的顺利实施。
“2025年学校选派11名教师赴海亮教育园跟岗,同步引入‘鸿儒教研’‘海班慧’等12项海亮教育拳头产品,实现教案、试题等资源共享。”海亮教育·旗第一中学校长李明表示,通过构建“资源—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改革框架,并研究制定《名师培养工作三年行动方案》《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乌拉特中旗采用“线下跟岗+线上研修+专家驻校”的三维培训模式对教育进行培训。仅在2025年上半年,就组织129名教师前往湖北武汉、北京丰台区等地的名校开展沉浸式学习。与此同时,全旗同步推进“三名工作室”建设,遴选创建9个学科名师工作室、2个名校长工作室、1个名园长工作室及10个名班主任工作室,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举办示范课、实施送教下乡等多样化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针对骨干教师流失、师资配置不均、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乌拉特中旗出台专项政策靶向引进紧缺人才。实施“名师青蓝工程”,以外地名师“带课程、带项目、带团队”的“三带模式”培育本土学科带头人;启动“银龄计划”返聘全国优秀退休教师;重点招录双一流及“985”“211”院校全日制硕士毕业生,推行同工同酬、政府买岗等举措,构建起“高端引进+银龄补充+青蓝培育”的全链条教师发展体系,多措并举破解师资发展难题。
教师队伍的活力,源于待遇保障、机制创新与社会合作的全面升级。乌拉特中旗投入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将班主任工作津贴提升至每年317万元,设立300万元教师培训经费,并把一线教师专项绩效比例从工资总额的20%上调至25%。保障机制上在巴彦淖尔市率先实现“三大突破”,即同工同酬全覆盖,编外教师享受同等工资待遇和“五险二金”,将政府买岗教师纳入事业单位绩效体系。
深耕教学,课堂有了新样态
徐海珍是乌拉特中旗第一小学数学老师,她平时上课总是会运用“启思达”三段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对学生们讲解“分数应用”的奥秘时,她会通过超市购物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借助线段图、数形结合等教学策略,深入浅出地剖析算理与算法。同时,设计分层作业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徐海珍运用的“启思达”三段式教学模式正是乌拉特中旗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此模式以“启—思—达”为逻辑主线,构建了完整的教学闭环。“启”阶段通过课前小讲堂激活学生认知;“思”阶段教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达”阶段则通过多元测评实现知识内化。其突出特色在于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每节课都以实际生活问题为驱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拉特中旗第二中学则重点推行“深度能动”教学课题。这是一种以学生能动性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模式,将课堂教学细分为“六动”环节:目标引动、情境带动、思维灵动、探究主动、和谐互动、评价出动。此模式秉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深度契合学习者认知构建规律,通过情境导入、互动合作等多元路径,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探索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学习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实施‘深度能动’教学后,最明显的变化是课堂‘活’起来了,每节课学生们都会主动提出十几个问题,小组讨论时表现得也异常积极,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学习热情正是我们老师最希望看到的。”乌拉特中旗第二中学英语老师吕灵芝说。
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分层走班制”的教学改革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旗第一中学在初中部和高中部全面实施分层教学系统工程,运用差异化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充分利用“海班慧”教育云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精准化分析,为教师给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创新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复盘,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灵活调整分层策略,确保教学始终契合学生的学习节奏。
匠心育人,五育同行向未来
今年,乌拉特中旗全面落实阳光体育两小时政策,组织全旗9所中小学校将“阳光体育2小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通过科学化、系统化安排,形成“晨跑+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课后服务、社团)”的全时段保障机制。
乌拉特中旗各学校精心构建起“基础课程+社团选修 +非遗传承”美育体系,开设舞蹈、戏剧、书法等特色课程,实现学生全覆盖。依托旗非遗文创实践中心,创新开展音美劳融合的跨学科艺术课堂,常态化举办校园艺术节、读书节,加强品牌艺术社团建设。每所学校均成立一个美育工作室,并建立起“日常参与+艺术素质测评+艺术特长考核”的学生美育学业评价机制。
乌拉特中旗大力推动全旗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所有学校均开辟校内种植园,开展“春种秋收”农耕体验活动,将校园打造成学生劳动的“宅基地”;建设木工、金工、家政等劳动实践教室,使其成为学生劳动的“自留地”;建设学工、学农、职业体验等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让这里成为学生劳动的“承包地”,真正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找到乐趣、收获成长。
为全面践行五育融合理念,乌拉特中旗全力打造“一校(园)一特色一品牌”的校园文化格局,设立100万元专项激励资金,其中20万元用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每年评选“五育融合”学科标兵和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如今,五育融合的种子在乌拉特中旗这片教育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截至目前,全旗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园)11所;建成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4所、国家级急救教育示范校1所、自治区级劳动示范校2所、自治区级劳动实践基地1所、国防教育示范校1所、自治区级研学基地1处。(记者 宫立灵 通讯员 杨洋 吴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