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才,是一座城市发展所必需的重要资产。各地软硬实力间的较量,最终都归于人才实力的比拼。人才与劳动力的汇聚,直接关联到城市发展的活力与潜力,是推动城市持续进步的关键因素。如何留住人才,并有效地利用他们,已成为各城市决策者们首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湖北省应城市全力护航“人才”,以创新思维为引领,精准把握高层次人才的核心需求,着力打造“才智洼地”,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湖北省应城市对人才一直非常重视,自2007年起就颁布实施了市管专家人才推荐选拔机制,规定市管专家人才每三年选拔一届,每届约150名,入选的专家们可享受政府津贴、健康体检及休假疗养等优厚政策;2022年,应城市又出台了“招才引智18条”,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支持人才,爱惜人才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000余人,其中博士19人。
引智留才见实效
作为最新一届当选的应城市管专家人才,湖北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戴军向记者列举了部分政策红利:新引进博士可获得政府发放的每年3.6万元的博士补贴与3600元的专家津贴,还有企业一次性发放5万元安家费,同时还可为专家人才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及时高效专项服务。如果被认定为行业领军人才,可再另外获得最高达30万元的科研启动资金。
戴军还特别介绍了应城的市领导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的“三定”走访机制,即每季度,应城市“四大家”领导都会定期前往联系的专家人才处调研其需求,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会对联系的专家人才进行慰问。最让戴军惊喜的是,他一到应城就被安排住进了新落成的人才公寓。公寓里家电齐全,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实验室。
2022年以来,应城市不断落实优厚政策,鼓励人才以项目服务、业余兼职、短期合作或人才租赁等形式服务发展,打破身份、户籍、人事劳动关系等制约因素,以聘请首席专家、课题攻关、特设岗位或合作经营等方式柔性引进人才和智力。同时,应城积极向上申报“科技副职”“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院士专家企业行”等人才项目,柔性引进专家30人。
如今,应城市已经形成了“政策包+专员制+云平台”三维保障体系,新政实施后应城的高层次人才较过去增长了47%,23个重点攻关项目取得突破。
正如戴军所言:“这里视人才为战略资源,我们愿将科技成果留在应城。”
筑牢健康防线
为切实留住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应城市精心谋划,推出了一系列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健康保障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健康管理、个性化体检与医疗绿色通道等多个方面,为落户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提供从预防到治疗的全链条健康服务。
应城市以应城市人民医院为平台,建立了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障体系,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为他们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应城还组建专业医疗团队,免费为落户人才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健康体检方案。
“企业高层次人才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容易患心血管类疾病,却往往无法抽出时间进行专项检查。考虑到这个问题,在体检中,特意为他们提供了心脏冠脉、颅脑血管、颈部血管超声及双下肢动静脉等专项检查。”应城市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周高明说。
应城市在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健康保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不仅赢得了人才的认可,也为城市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优化生态引才来
应城市深知县级市吸引科技人才要靠“产业升级+生态优化”双轮驱动。为此,应城市立足盐化工、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附加值,进行差异化竞争。同时,应城市政府和企业合力完善创新链条,建设公共研发平台、引入创投基金、优化人才服务政策,让人才看到事业前景,感受到尊重与价值,形成“人才引技术、技术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湖北省盐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应城市第六届十佳科技人才王丹枫指出,科技工作者不仅要追求学术上的突破,还应扎根地方实际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驱动地方发展的实际力量,做到“接地气”。
作为荆州籍人士,王丹枫已在应城生活工作了十二载,俨然成为了半个应城人。他提到,应城拥有丰富的盐资源,但早期盐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产品附加值偏低。因此,他寄望于通过科技创新研发,突破这一瓶颈,提升食盐的附加值,为市场提供更优质的食盐产品,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并为地区产业发展树立典范。
应城市对人才的重视体现在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布局与扎实行动上。从出台优惠政策广纳各界贤才,到搭建丰富多样的平台助力人才尽情施展才华,再到营造优质环境,推出一系列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健康保障政策等,让人才毫无后顾之忧地扎根于此。
未来,应城市将继续加大优质服务供给,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如增加健康养生讲座、健身活动等,为人才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
应城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应城市将以人才健康保障为契机,继续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构建“政策牵引+平台支撑+服务护航”的全链条人才引育体系,健全完善人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动以“用”为导向的科创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汇聚应城,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本报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冯 璇 李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