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固镇: 村企双向奔赴 解锁乡村振兴“共富密码”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万企”来“万村”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民营企业如何作为,能有多大作为?

在固镇县,一批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土地入股、订单合作、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深化村企合作,实现了企业与乡村的互利共赢。

2024年以来,全县共有220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兴村项目”总数429个,已覆盖全县11个乡镇及开发区,惠及167个村居。“万企兴万村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获安徽省区域类优秀案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融入“万企兴万村”新实践,在乡村振兴一线解锁“共富密码”。

土地入股 “甜蜜产业”一路飘香

仲夏时节,走进固镇县刘集镇渡口村甘蔗种植地,100多亩甘蔗田长势喜人,翠绿的甘蔗叶随风摇曳,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2025年我们在九湾居委会又扩大了100亩甘蔗种植,现在渡口和九湾两个村居的甘蔗面积一共有200多亩,甘蔗种植产值可达600多万元。”固镇县糖鸣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恋介绍,“万企兴万村”行动开展以来,公司深度融入乡村产业发展,在甘蔗种植的基础上,不断延伸红糖产业链条,为乡村发展助力赋能。

固镇县糖鸣凤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刘集镇一家招商引资企业,立足本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公司采取“企业+村委会+合作社”的模式发展红糖产业。

“村里拿出100亩土地用于甘蔗种植,每亩租金3000元,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加收入20万元,村民能获得每亩地1000元的稳定收入。”渡口村党支部书记邹月芳介绍,此外在糖蔗种植、收获、加工等环节还都为村民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发放工资100多万元。

通过土地入股,村企合作打下了红糖产业发展根基,目前糖鸣凤公司生产的古法红糖、红糖蒲公英茶、红糖玉米酥、红糖麻花等多类产品已成为当地特色农文旅产品,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依托糖鸣凤红糖产业,我们以红糖为原材料酿制特色红糖酒,目前年产量约2.2万斤。”刘集镇梁桥村党支部书记梁红云说,村企合作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新活力。

“刘圩村利用甘蔗残渣研发营养包用于菌菇种植;邵桥村、王李村利用项目资金建设温室大棚与糖鸣凤合作种植香菇;顾庄村与糖鸣凤联合建立生物质燃料项目,成立固镇县鸣优能源厂,生产新型清洁燃料用于熬糖的燃料供给,平均月产100余吨,预计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刘集镇党委书记洪新河介绍。

以渡口村为起点,村企合作在刘集镇多点开花,一家民营企业让红糖产业成链成环,一路飘香。

订单合作 联农带农“双向奔富”

“这是我们利用两季西蓝花之间的空闲地种植的晚茬西瓜,再过半个月左右就可以上市。”在固镇县石湖乡刘元村,安徽省益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一年三熟模式种植的西瓜也即将上市,公司董事长孟凡豹是蔬果产业发展的行家里手。

“一般的农作物都是春种秋收,一年收获一次,蔬菜也最多种植两季,西蓝花一年就可以收获两茬。我们在两季西蓝花之间还种了一季西瓜,实现了一年三熟。”

孟凡豹是安徽省劳动模范,从事蔬菜瓜果种植多年。2022年,他和安徽科技学院合作,示范种植西蓝花,建立了120亩示范基地,当年喜获丰收。

“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以来,孟凡豹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对农户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用肥、统一用药、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标准化模式发展,将瓜菜面积推广到1200多亩。

“春季西蓝花每亩产量能达到2500斤,秋季产量高一些,可以达到3000多斤,再加上当中的一季西瓜,亩均产值可达1.8万元以上,亩均纯收入不会低于1万元。”孟凡豹介绍。

一年三熟种植模式增加了周边群众就近就业机会,在采收旺季,基地带动周边100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通过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可拿到120元的工资,人均务工年收入稳定在8000元左右。

“一年三熟种植模式虽然成本较高,但总体收益稳定。我们与长三角地区以及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长期合作关系,销售渠道没有问题。”孟凡豹表示,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发挥产业特色优势,联农带农,发展订单农业,深度融入乡村产业发展,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万企兴万村’行动,让民营企业把先进的技术模式、生产要素和管理理念引入乡村,不断延伸产业链,才能实现企业盈利、群众增收的局面。”固镇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李长跃表示。

盘活资源 村企合作结出“共富果”

走进固镇县濠城镇邢圩村原邢圩小学,闲置的教室里放置着大型塑料养殖池,盛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邢宗旺撒下一瓢饲料,上百条鱼儿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抢食。“养殖的鱼类主要是鲈鱼,此外还有黑鱼、鳜鱼、对虾等。”邢宗旺介绍道。

“邢圩小学有废弃教室28间,我们一直想方设法探寻改造利用废弃校舍的合适渠道。”邢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合玲说,2022年底,程合玲了解到安徽省盛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邢宗旺有投资鲈鱼室内生态养殖项目的念头,于是便找到邢宗旺交流,双方一拍即合:邢圩村将校舍租给邢宗旺,年固定租金2万元,成鱼销售后再按照盈利收入的5%分红。

2023年,邢宗旺留出部分办公场地后,建设了8个鱼池,并在操场搭建了两个养殖大棚,安装了55个大型养殖水桶,发展鲈鱼养殖。

“鲈鱼养殖对技术要求不高,只要确保水质和水温,养殖很容易上手。”当年,邢宗旺养殖鲈鱼喜获丰收,企业在丰收的同时,也给村集体带来了10万元的分红。

2024年,盛旺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增加了黑鱼、鳜鱼、对虾等养殖品种,企业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村集体经济再次获得分红12万元,村企合作结出了“共富果”。

“盘活利用闲置资源是加快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摸底排查、分类施策、精准对接,让一批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重要力量,让‘沉睡资产’变成了‘增收活水’。”李长跃介绍,“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以来,固镇县通过全面摸排,有闲置校舍93处,占地558亩,采取“闲置校舍+水桶养鱼”“闲置校舍+古法榨油”“闲置校舍+直播电商”等模式,盘活了90%以上的闲置校舍,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290多万元。

前不久,2024年度安徽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区域类优秀案例发布,固镇县“民营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喜获殊荣,也是蚌埠市唯一获奖区域优秀案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目前,固镇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65万元以上,全面消除了收益1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

农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当民营企业拥抱农业农村,扎根乡村沃野,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注定是一场村企共兴共赢的双向奔赴。(记者 吴昊 通讯员 尤靖文 凌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