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里的地又散又荒,现在村里一整治,地成了大块儿的,我既能把地包出去收钱,还能打工挣份收入,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站在曾经荒芜的坡地上,看着成片绿油油的花生田,山东肥城老城街道李庄村村民乔翠萍笑得合不拢嘴。她的感慨,正是老城街道坡耕地治理成效的生动写照。
曾经,老城街道的坡耕地因地势起伏、地块零散,面临着水土流失、耕作不便等难题,成了村民口中的“三跑田”——跑土、跑肥、跑水。2024年,老城街道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大力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一场土地“焕新”行动拉开帷幕。
在李庄村,1585亩零散坡地被整合成集中连片的耕地;大石关村也将2009亩坡地化零为整。通过土地整治,曾经高低不平的坡地变成了平坦规整的良田,不仅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更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整治后的坡耕地种花生,由原来的200公斤增加至300至400公斤,亩均增收1000元,‘三跑田’变成‘三保田’,实实在在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李庄村党支部书记乔永军说。
从“小田”并“大田”,从“坡地”变“平地”,其他村子也各显神通,将整治后的土地用出了新花样。陈庄村2022年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治理1730亩耕地后,把700亩分给有种植意愿的300户农户,剩下1000余亩由村集体统筹,一部分改成设施农业用地发展生猪养殖,一部分种上生姜、辣椒,当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万元。双峪村则将1500亩治理后的土地,500 亩分给100户农户、1000亩集中流转与企业合作,建起高标准设施大棚种西红柿,不仅带来20万元村集体收入,还解决了60位农户的就业问题。
自2022年起,老城街道累计争取资金5000余万元,推进拾屯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坡耕地治理等多项工程,综合治理土地66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1400亩。同时,创新采用“确权确股不确地”模式,既满足了农户种地需求,又方便村集体集中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
“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为老城街道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平台,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促使农业生产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接下来,我们将大力发展多种产业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江汀说。
(记者 陈曦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