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 长泰积极构建绿色体系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近日,福建省工信厅公示2025年度省级绿色制造名单,长泰经济开发区迎来高光时刻:10家企业强势登榜,占全市入选企业总数的40%。其中,中裕水性超纤荣列绿色工厂,安泰新能源斩获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称号,早前,安泰新能源已率先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而长泰经济开发区自身亦跻身绿色工业园区行列。

福建安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碳钢车间。(林少虹 摄)

步入福建安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碳钢车间,机械臂正将钢卷送入产线。伴随着流畅的自动化流程——对焊、成型、预压、定尺、追剪、码垛,C型檩条鱼贯而出。这些构件即将远赴西班牙与缅甸等国家,成为支撑全球光伏电站的“钢筋铁骨”。

“这条全自动生产线仅需2名工人,日产量跃升却达40吨,是传统产线的1.6倍。更为关键的是,实现了生产废料的‘零产出’。”福建安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制造中心总经理黄丽珍介绍道。

但安泰新能源的“绿色故事”,远不止于智能产线。而是深植于从能源—产品—能源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全链条。

抬头望向厂房屋顶,成片深蓝色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是安泰今年刚并网运行的5.6兆瓦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过600万千瓦时,这些清洁电力直接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相当于工厂用电实现了“自给自足”。而正在动工的新展厅,直接采用安泰自主研发的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产品,让建筑本身也成为“发电站”。

材料的循环利用是另一大亮点。据悉,安泰的光伏支架主要材料是铝合金和碳钢,天生具备可回收属性,铝合金废料运回老厂区,经过熔铸处理,重新“回炉”成为生产原料,实现了资源的闭环流动。

在产品设计端,安泰也植入了绿色基因。面对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复杂的屋顶环境和光伏标准差异,企业自主研发的SolarAID设计软件成为了“利器”。“只需输入当地的技术参数和标准要求,软件就能快速生成最优方案。这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试错成本,本质上也是一种绿色高效的体现。”安泰研发总监杨水卜解释道。

安泰还在采购协议中嵌入环保条款,用以确保自身产品的绿色属性,同时拉动上游合作伙伴共同向绿色化转型。展望未来,安泰董事长黄仕塔表示:“打造‘低零碳工厂’是我们的新目标,这不仅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安泰将继续坚守绿色低碳理念,持续引领光伏支架产业创新发展。”

福建中裕水性超纤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绿色工厂的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改“硬投入”与资源节约“真效益”。中裕公司财务总监边强算了一笔“绿色经济账”——2022年,中裕对锅炉系统进行了重大节能改造,这一项,每年能节约标准煤7000多吨,按当前煤价算,效益非常可观。今年,企业则新增了蒸汽冷凝水回收项目,预计年节约标煤可达1000吨左右。

而在环保排放上,中裕主动“加码”。2023年到2024年间,企业投入900多万元进行了锅炉烟气超低节能排放环保技术改造,改造后排放指标大大优于国家标准。长泰工信部门的数据佐证了成效:自2022年起,中裕一系列技改项目累计节约标煤已突破万吨大关,“黑金”正化为绿色效益。

在水资源利用上,中裕也构建了高效的循环体系。“生产废水经过处理站膜化处理和超滤深度净化后,水质清澈,达到自来水的水质标准,”在厂区水处理区,边强指着复杂的管道系统解释,这套系统实现了约90%的生产废水回用率,今年预计可为企业节约自来水10万吨。

开源节流并重,中裕的“绿色能源图”还在扩展。“我们计划在厂房屋顶安装总容量5兆瓦的光伏板。这个项目投入较大,预计年发电量可达400万度,能极大覆盖我们全年用耗电量大部分。”边强总结道,企业前期已经在车棚、围墙上安装了部分光伏节能灯,为大规模应用做了铺垫。

近年来,长泰经济开发区积极构建绿色体系,通过系统推进绿色制造、低碳转型和循环发展,推动企业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绿电+碳交易”模式,助力企业降低用能成本与碳足迹。

如今,更长远的布局正在酝酿。“我们对标国家级绿色园区标准,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升级,扩大光伏装机规模,推进重点企业余热改造,以此持续深化绿色转型,力争2025年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打造零碳示范标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长泰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王金木说。(记者 黄长秋 通讯员 林少虹 林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