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瓯江是浙江省第二大江,如灵动绸带贯穿浙南,孕育出独特瓯越文化,铺就“瓯江山水诗路”。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7月8日,记者随“两山”20年主题记者采风团走进位于瓯江中游的浙江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是浙江连片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河流湿地,域内“水上森林”与萤火虫景观全国罕见。2021年,瓯江源头山水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第一批山水工程,工程坚持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逐步恢复河流—滩涂—沼泽—梯田—高山湿地生态系统,让“地球之肾”湿地在水量调节、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继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物种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创新举措护生态循环
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以萤火虫、绿头鸭等关键物种的生存需求为导向,科学调控生态补水,确定0.5立方米/秒的生态补水规模保障生态基流,同时疏通17处水系堵点,引入大溪江水活化湿地,增强水体流动性与自净能力,畅通湿地水系循环脉络。
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莲都分局王亮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则以石宾笼护坡、松木桩固堤、阶梯堰坝导流,搭配耐涝植被补植,筑就兼具柔性、透水性与整体性的生态堤岸。通过“清障、补植、重塑”三重举措,清除空心莲子草等入侵物种,补植紫花地丁、紫云英等本土植物,借白茅草改良土壤,再以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重构群落,为水生生物雕琢出层次分明的栖息空间。
湿地公园项目实施以来,湿地枯水期生态基流保证率达到100%,发现植物421种、鸟类227种、两栖爬行类19种、鱼类28种、哺乳类12种、昆虫447种,其中4种昆虫为全球新物种,还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16只;萤火虫栖息地恢复近1000平方米,种群数量在2024年达到100万只以上。
分区精准筑“家” 护自由栖息
九龙湿地遵循自然修复原则,积极开展植物群落恢复工作,并依据不同动物习性分区施策,优化关键物种栖息地。为萤火虫营造浅水湿地泡,将中华秋沙鸭栖息地设为核心保护区并加强巡逻保护,为鹭鸟建立生态安全缓冲区,补种芦草、荻等植物构建隔离带,设立营巢和觅食地友好设施,为其提供食物与栖息之所。
丽水市处州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何卫东告诉记者,从2019年开始来这里拍鸟的,因为偶然间看到一组鸟类的摄影作品,被那些鸟儿灵动的姿态、绚丽的羽毛深深吸引,就想着自己也去试试,没想到一拍就停不下来了,已经拍了好几年。何卫东说:“在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拍鸟,这边生态环境特别好,阔叶林面积大,又靠近瓯江,西面还有大片的农田,所以栖息地多样性很高,鸟儿种类丰富,再加上环境优美,很适合拍摄。像我们协会会员上次就在这儿拍到了宝兴歌鸫、红翅绿鸠、短耳鸮,这些都是丽水罕见的鸟类记录,在别的地方可不好遇到。”
一年四季都很好,春季和冬季最理想!春季有很多鸟类会来到九龙湿地繁殖,能拍到寿带、黄鹂、蓝喉蜂虎这些明星鸟类,光听听它的鸣唱都是一种享受,冬季九龙湿地又有大量越冬的水鸟,特别是中华秋沙鸭,已经连续十年来九龙湿地过冬了。另外夏季能看到夜鹭、牛背鹭育雏的温馨场景,秋季有很多过境的猛禽,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拍摄乐趣。
湿地生态价值提升 美丽发展新画卷
今年赏萤季期间,九龙湿地周边民宿总收入增长约五成,农家乐餐饮及农产品销售总收入均增长约六成,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湿地修复项目还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云和梯田带动周边村民回归创业,开发特色民宿175家,民宿户均年营业额超20万元,九龙湿地新增湿地巡护、绿化养护等113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年均增收约370万元,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有生态红利。
丽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莲都分局王亮告诉记者,依托自身湿地生态特色开展自然教育,带动公众形成爱护湿地、保护自然的自觉。近年来,云和梯田发起并成立了“全球梯田保护和发展联盟”,成为“全球梯田联盟产业经济研讨会”永久举办地,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湿地公园等,并作为“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亮相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向世界展示梯田文化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云和方案。九龙湿地打造“湿地+研学”模式,开发6套研学课程,已累计开展迁鸟千寻观鸟一日营、湿地公园自然探索、寻找暗夜精灵等生态研学活动等各类研学活动32期,受众达8000余人,荣获“浙江省十大最具特色湿地”“守望萤火·华东萤火虫研究和保护基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林学会全国自然教育基地”“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多项荣誉。
瓯江源头山水工程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以最大化保护和最小化干预的自然治理模式,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在云和梯田,构建天人合一生态系统,形成了以梯田湿地生态展现梯田农耕生态文化、以梯田农耕生态文化传播带动生态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反哺梯田湿地生态修复三生融合的现代新梯田生态场景,重塑了壮丽秀美的高山梯田生态景观。在九龙湿地,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通过生态补水联通水系、分区分策修复岸坡与洪涝植被、铲除入侵植物、优化动物保护栖息地等措施,解决了水循环和水质差、水土流失及土壤退化、外来植物物种入侵、动物栖息地保护地受到感染等具体问题。瓯江源头山水工程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筑起生态永续发展的坚固基石,让美丽中国画卷于瓯江之畔徐徐展开。(记者 曾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