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解”化“心结”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从各村各寨搬迁而来的库区移民,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民族语言沟通等方面都有所差异。近年来,面对这样复杂局面,按照省、州搬迁安置办公室的相关要求,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秉持“和睦与团结就是幸福与财富”理念,以“务实创新攻坚年”活动为抓手,转变思维、转变作风。一场以“把移民当亲人,变‘上访’为‘下访’”的治理实践在库区移民安置点全面铺开,探索出一条具有勐海特色的移民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

筑牢“连心桥”

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将移民工作定位为“民心工程”“亲情工程”,以“民生温度”提升“幸福指数”,打通联系移民的“最后一公里”,彻底摒弃“管理”与“被管理”的传统思维定式,树立起牢固的“移民亲人观”。

亲情定位,破除思想藩篱。用真情化解群众心结,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大会小会上反复强调“移民为发展作出巨大牺牲,我们就是他们的娘家人”。开展“假如我是移民”大讨论,引导干部换位思考,深刻理解移民离乡背井的艰辛与期盼,将心比心体察移民诉求。

情感融入,拉近心灵距离。全方位了解移民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要求移民干部常怀“儿女心、兄妹情”,把移民的困难当成自家困难,把移民的诉求当作亲人嘱托。积极回应和解决群众诉求,高效解决群众难题,广泛开展“结亲连心”活动,干部职工共与移民困难户结对帮扶10余人。在挂钩帮扶期间,联系爱心企业捐赠1万元多元帮助困难移民户解决洗澡困难问题,帮助5名困难移民子女圆梦大学。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在嘘寒问暖、排忧解难中建立深厚情感纽带。

尊重为先,筑牢信任基石。充分尊重移民主体地位,耐心倾听移民的诉求和意见,将政策权威的刚性与移民要求的柔性相结合。2025年,在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前,广泛深入听取移民意见5次,保障其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确保各项事务在阳光下运行,让移民真正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深耕“责任田”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调解工作的需要,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不断探索创新调解方式方法,深入践行“枫桥经验”。坚决扭转“群众上访、干部接访”的被动局面,推动工作力量、重心、关口全面下沉,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

调百姓之难,解群众之忧。如今,在勐海县,一张基层移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大网已织就。

建立“下访”常态机制。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多措并举,扛牢压实责任,制定并严格执行《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领导干部包村联系制度》,明确党组成员每月下沉移民安置点不少于4次,帮助移民群众解决困难问题不少于1个。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库区一线,干部职工包村驻点,确保每个移民村都有“贴心联系人”。

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会议室设在移民家中”。在安置点设立“移民服务驿站”,集政策咨询、诉求受理、纠纷调解、便民服务于一体,成为干部常驻的“前线指挥部”。2025年,到移民村寨和项目建设一线召开各种会议10余次,变“会议室里听汇报”为“板凳会上听民声”,在移民家门口、院坝里、火塘边召开恳谈会、院坝会,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无障碍互动“说家务事”,零距离解决问题。做到有情况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最大限度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创新“五必到”工作法。总结提炼出“移民家庭有重病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突发困难必到、有红白喜事必到、有重要节庆必到”的“五必到”工作法。干部不再是“陌生人”“官家人”,而是移民家庭变故时的“主心骨”、喜庆时刻的“座上宾”。这种深度融入,让干部第一时间掌握动态、捕捉矛盾、送上关怀,形成“大综治大化解”的工作格局,化解一件烦心事,赢得一片民心。

构建“网格化+信息化”排查体系。配强网格员队伍,配备29名信息联络员,做到全县库区移民村寨全覆盖,赋予其信息采集、矛盾排查、政策宣传、便民代办等职责,形成全覆盖网格化管理。同时,建立移民信息动态数据库和线上诉求反映平台(微信群),实现线上线下一体联动,确保民情信息“第一时间感知、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使农村治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推动矛盾纠纷有处诉、快速调、高效解。

打造“终点站”

矛盾解,乡村兴,群众安。勐海县搬迁安置“把移民当亲人,变‘上访’为‘下访’”的生动实践,带来了库区面貌的深刻变化,实现了移民工作的华丽转身。

矛盾纠纷大幅下降。通过干部主动下沉、靠前服务,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野谷塘集体未利用地补偿款和曼桂水库引水隧洞片区临时征地补偿以及勐阿水库工程建设征地矛盾纠纷等一批事关移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共兑付征地补偿款1亿多元。搁置6年之久的曼桂水库右岸机耕路实现破土动工,投资额度从200多万元增至近1000万元,大量涉及土地权属、邻里纠纷、补偿款分配、就业就医等矛盾在源头得到有效预防和化解。2025年上半年,全县移民信访件只有1件,移民群体性事件、越级上访事件显著减少,库区信访总量呈现断崖式下降,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干群关系深度融洽。干部真心实意的付出、细致入微的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消融了隔阂。移民们真切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从最初的疑虑、抵触甚至对立,转变为信任、支持和依赖。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群众勤务员的使命和担当,成为库区广大移民心目中的“贴心人”和“代言人”。“有事找干部”成为移民的首选,“干部是亲人”成为移民的共识。

移民融入显著加快。在干部的精准帮扶下,移民关心的就业、就学、就医、产业发展等核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技能培训送到家门口,产业扶持项目精准落地,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移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昔日的“搬迁客”,正加速转变为“新主人”,在新家园安居乐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治理效能全面提升。“下访”机制,把“法言法语”转化成“乡音土话”,让移民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移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高涨,推动了基层治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提升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水平。村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在移民安置点焕发强大生机,为勐海县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盛夏时节,万木争荣。走进勐海县移民安置点,一幅“团结、和谐、幸福”的移民社区图,呈现在眼前:一栋栋崭新漂亮的房屋鳞次栉比,房屋外墙上绘制着民族文化元素,宣传展板上印着各种民族团结宣传标语……

实践证明,“把移民当亲人”是做好移民工作的根本立场,“变‘上访’为‘下访’”是破解移民矛盾的关键路径。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将工作重心沉下去,把为民服务实起来,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凝聚力量,妥善化解发展进程中的复杂矛盾,绘就移民安稳致富、库区长治久安的和谐画卷。勐海县搬迁安置办公室将继续深化这一成功实践,把移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移民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断巩固拓展库区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记者 郑义 通讯员 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