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应城建成全省首个国家标准化心血管病诊疗中心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7月9日,记者在湖北孝感应城市召开“国家标准化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建设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2023年全省首个“国家标准化心血管诊疗中心”项目落地应城以来,“国家标准化心血管诊疗中心”通过改革破局、技术赋能与惠民施策,实现县域心血管病诊疗能力跃升,2024年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年手术量突破1024台次,县域内就诊率达91.3%,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大病不出县、看病不出村”目标。

改革破局:高位推动医共体建设

应城市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构建“1个中心、18个支点、100个末梢”三级诊疗体系。应城市委、市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主要领导任组长,应城市人大、市政协开展专题调研6次,出台《应城市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并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引进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等单位开展的合作项目,争取3000万元资金支持,促成北京安贞医院对口支援,创新“4321”健康诊疗模式,通过专家、技术、管理、服务“四个下沉”,构建市镇村三级联动体系,打造“行走的医院”和国家标准化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两大平台,形成“防筛管治康”一体化服务。今年5月,重点企业高层次人才免费体检活动已完成187人筛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技术攻坚:打造区域诊疗高地

打造尖端诊疗中心。应城市投资5000万元建成的湖北省首个“国家标准化心血管诊疗中心”,配备飞利浦DSA、OCT等22台(套)领先设备,组建48人专业团队。2024年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年手术量突破1024台次,较2023年738台次同比增长38.75%,其中急诊PCI手术量居孝感地区县域首位。

突破地区技术壁垒。在北京专家驻点指导下,应城市成功开展冠状动脉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冠状动脉生物可吸收支架植入以及冠状动脉冲击波球囊成形术(IVL)3项孝感市首例技术项目。创新应用“红云实时手术系统”,将D2W时间压缩至45分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截至目前,急性心梗患者就诊率同比提升21.3%,外埠患者门诊量同比增长25.5%。制定统一质控标准。落实《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完善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等复杂PCI手术操作规范,提升县域内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水平,推动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

智慧赋能:构建基层医疗“硬支撑”

应城市投入1800万元为100个村卫生室配备全科医生助诊包,构建“1个中心、18个支点、100个末梢”三级诊疗体系,实现“心电生化检查不出村”。投资3500万元建成市医共体信息化平台,打造区域内影像、心电、病理、检验和消毒供应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闭环。2024年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3%,实现“大病不出县、看病不出村”目标。此外,与北京安贞医院共建“5G手术示教联盟”,开展远程教学43场,培训基层医生860人次,推动孝感地区心血管入手术能力整体提升。

惠民增效:破解“看病贵”难题

应城市通过设备集采、医保控费等措施,室性心动过速ICD植入费用较武汉同级手术降低超8万元,心血管手术费用仅为武汉50%。2024年心血管外转患者同比减少62%,直接为群众减负300万元。深化医保DIP付费改革,对23个病种实行精细化支付,预计年均减少患者自费支出500万元。同时,开展“医疗质量提升年”行动,手术成功率达99.2%,患者满意度97.6%。服务半径覆盖京山、天门等周边5县市,接诊省内外患者127例,区域影响力持续扩大。

未来蓝图:向“区域诊疗高地”迈进

应城市计划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等5项新技术,申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通过“双导师制”培养计划,3年培育30名介入骨干,选派38人赴京进修,推动技术“下沉”与人才“上行”双向发力。预计三年内将外转率从8.7%降至5%以下,打造区域性心血管病诊疗高地,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看病不出村”。

应城市卫生健康局局长章婷表示:“我们以打造‌国家标准化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为核心,通过‌改革破局、技术赋能、惠民增效‌,探索出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的‘心’模式。未来将持续深化国家标准化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优质、高效、普惠的医疗服务,谱写应城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记者 余惠玲 通讯员 冯璇 李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