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树木“医院” 让古树病有所医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夏日的江西省铜鼓县三都镇东浒村,1400岁的古樟树冠如伞,浓荫覆盖千余平方米,游客和村民们在树下纳凉闲谈。很难想象,三年前它曾因罕见大旱枯枝遍地,几批专家都断言“无救”。但是,现年60岁的“古树医生”付清林始终不肯放弃,他用“刨土透气”“白蚁清除“导管输养”的组合疗法,让这棵“江西十大古樟树”重焕生机。

这样的“生命奇迹”,在付清林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并不鲜见。2023年初夏,铜鼓县棋坪镇1600岁的红豆杉王遭雷击、虫害双重打击,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采取了各种急救措施,但效果不佳,于是请他出山。他带着团队与政府部门在树下支起帐篷,日夜守护中施行了杀菌、除虫、输液的连环救治,如今这株古树已再度枝繁叶茂。

图为东浒村的千年古樟重焕生机(何莉 摄)

四十年来,付清林专治古树,被誉为古树公益守护者、研究者、传承者。他说,古树名木是“活文物”“活化石”,承载着历史的印记,见证着时代变迁。要保护好古树,就要像守护人的健康一样守护树木健康,让古树病有所医。

付清林是江西省林业局认定的古树名木保护专家。这些年,他奔波于庐山东林寺、九江万杉寺、奉新百丈禅寺等古寺,以及省内各古镇古村和景区,紧急救治病危的古树。经他妙手回春,许多古树病情明显好转。为“病危”古树把脉开方,成了古树名木的“续命神医”。

“树和人一样,生病总有征兆。”付清林的诊治秘诀,是一套中西医结合的“树木诊疗术”。他借鉴中医“望闻问切”:望树冠姿态,闻是否有腐味,问生长环境变迁,切树干根系状态;再辅以西医的杀菌消毒、物理修补,形成独特的救治体系。

图为付清林正在给千年红豆杉“输液”(何莉 摄)

在他看来,古树生病,天灾只是诱因,人为干扰才是主因。“把树根周围硬化,就像用湿毛巾捂人鼻子。”他曾见过一棵千年古樟根系从1公里萎缩至7米,只因周边修路硬化了地面。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园林所所长郑育桃对此深以为然:“原生环境被破坏是最大杀手。”今年4月,南昌湾里一棵1500岁银杏树出现“状况”,专家们正在加紧制定方案,却被一场大风彻底吹倒,成为他心中的痛。

“总在古树快死时才抢救,代价太大了!”付清林的焦虑,道出了当前古树保护的困境。江西省有16.6万余株古树名木,其中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就有1.3万余株,但全省至今没有一家专业“树木医院”。相比之下,全省1.34万家医疗机构、300多家宠物医院的数字,更显古树医疗资源的匮乏。

图为付清林(左)正在给千年红豆杉制订救治方案(何莉 摄)

转机正在出现。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璜透露,本月底江西省将成立古树名木保护专业委员会,整合省内外专家资源,实现“集体会诊”。“专业委员会负责研究方案,树木医院负责落地救治,两者相辅相成。”这一构想与北京、上海等地的实践不谋而合——当地树木医院通过定期体检、精准开方,已有效解决了传统养护“凭经验”“一刀切”的问题。

“古树是活文物,保护它们就是守护历史。”江西省林业科学院高级工程师张继红呼吁,除了建立树木医院等专业机构之外,还需唤醒公众意识,要让大家明白:不随意破坏古树生长环境,就是最好的保护。当主动预防代替被动抢救,这些千年古树才能真正“老有所依、病有所医”,继续见证时代的变迁。(记者 曾庆华 通讯员 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