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激活明水乡村振兴新动能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盛夏时节,走进黑龙江省明水县通泉乡,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玉米挺拔如林,大豆枝叶茂盛,蓝靛果缀满枝头……一幅“企业助村、产业兴村、村民富村” 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自 2023 年龙江公社(绥化)肥业有限公司扎根这片黑土地以来,以共享经济为纽带,通过化肥产业赋能、租用村里冷库厂房、庭院经济培育,构建起“土地有租金、务工有收入、分红有保障” 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让红卫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化肥产业赋能:测土配方降成本 股东分红添收益

“以前买化肥凭经验,今年按龙江公社的测土配方施肥,我家的100 亩地真的用上了所需要的‘营养餐’。” 红卫村村民张东算起账来喜上眉梢。2025 年春耕时节,红卫村村民累计从龙江公社采购化肥 50 多吨,这背后是龙江公社带来的 “股东式服务” 新模式。

2023年,龙江公社肥业落户红卫村后,创新推行“社员即股东” 机制,村民不仅能以成本价购买保真化肥,每吨比市场价便宜 300 多元,还能享受企业经营分红。“我们把化肥厂变成村民自己的‘共享工厂’,社员既是生产者也是受益者。”龙江公社理事长刘运红说。2024 年村民试用成效显著后,2025 年采购量大幅提升,既降低了农业投入,又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在化肥厂的田间试验基地里,281 亩黑大豆长势喜人。“这地是村里统一流转给化肥厂的,秋季除了大豆收益,村民还能按股分红。”红卫村党支部书记王春学介绍,这种“土地租赁 + 务工 + 分红” 的模式,让村民从 “单一种地”转向 “多元增收”。 明年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分红预期更可观。

长势喜人的黑大豆秧苗(高伟 摄)

租用村里厂房:租赁养资产 集体收益有保障

2024年末,龙江公社以合理价格租赁村里冷库厂房,这一举措激活了村集体资产,为乡村经济注入长效活力。每年租金收入被科学分配:部分用于冷库厂房的日常维护,确保资产持续运转;剩余资金则全部纳入村集体账户,成为乡村振兴的稳定资金来源。

龙江公社(绥化)肥业有限公司(高伟 摄)

    

正在检修的肥业公司机器设备 (高伟 摄)

这种通过“租赁养资产、资产促产业”的创新模式,村里将累积资金精准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与民生项目。这一良性循环不仅保障了集体收益的可持续增长,还带动了数十名村民就业,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庭院经济富民:蓝靛果成 “金果果”订单农业保增收

走进红卫村村民庭院,一颗颗饱满的蓝靛果挂满枝头。“去年全村村民种了 800 棵,今年第一次结果实,我们和龙江公社签了订单,4 元一斤保底收购。”村民刘大姐笑着说,家里冰箱存满了鲜果,吃不完的就送冷库保存,一点不担心销路。

这是龙江公社推动的庭院经济项目。“蓝靛果适应性强,适合庭院种植,盛产期一亩能收 1500 斤,按保底价算就是 6000 元收入。而且这800棵果树苗全部是由驻村工作队赞助的。” 刘运红介绍,这些果树今年开始零星挂果,村民已尝到甜头,明年进入盛产期后,仅此一项就能让参与农户增收。

村民的分红单上,如今清晰列着三项收入:种地的粮食收益、化肥厂的股东分红、庭院经济的订单收入。“以前守着一亩三分地,现在种地、分红、产业融合全沾边,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张东的话道出了红卫村人的心声。

共享模式创新:三产融合绘蓝图 乡村振兴添活力

从化肥生产到农产品仓储,从庭院种植到订单销售,龙江公社以“共享经济” 为核心,构建起 “农业 + 加工 + 服务” 的三产融合体系。在通泉乡红卫村,土地、厂房、技术、劳动力等资源通过共享机制优化配置,让村民从产业链各环节获益。做好公益事业,就是要让企业发展与村集体利益同频共振。”刘运红表示,龙江公社将继续深化共享模式,计划明年扩大蓝靛果种植规模,让农产品在家门口实现增值,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如今的红卫村,化肥厂机器检修,庭院果树枝繁叶茂,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龙江公社以实干践行乡村振兴使命,用共享经济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为明水县乡村振兴写下了生动篇章。(记者 刘尧 通讯员 高伟 姚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