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鲁藏布江奔涌的河谷与洞庭湖平原的稻浪之间,一条跨越3000公里的情谊纽带,将湖南与西藏紧紧相连。
根据中央部署对口支援西藏工作,1995年起,湖南长沙、株洲、常德、岳阳四市,便全面进驻西藏山南市贡嘎、扎囊、隆子、桑日四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如今,已累计选派10批、629名援藏干部人才和565名医生、教师等短期援藏专业技术人才到山南工作,累计投入资金27.01亿元实施536个项目,在教育、医疗、产业等领域书写了“湘藏一家亲”的时代篇章。
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
产业援藏铺就高原共富路。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日县,近万亩葡萄基地沿着河滩铺展,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沙地,如今却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葡萄产区。湖南援藏工作队支持塔木葡萄园历经十余年引种、选种,成功培育出适宜高原种植的“超高海拔A”葡萄新品种,带动周边多个村的群众就业,年用工2.6万人次。
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王潇告诉记者,近三年,湖南援藏工作队投入资金2030万元,分两期推进桑日县葡萄小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依托高原葡萄的优良品质和独特风味,工作队又接续引进葡萄酒企业帕竹酒庄,累计投入105万元帮扶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目前,帕竹酒庄已实现葡萄酒年销售30万瓶,同时以郊区休闲为特色的产业项目也加速推进,形成了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通过援藏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在扎囊县建设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这是湖南产业援藏最大单体投资项目。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覃志名说,中车株洲所打造了西藏首个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让“西藏造”的清洁能源装备屹立于西藏大地,是里程碑式的跨越。
中车株洲所西藏分公司市场部部长陈戈介绍,依托西藏丰富的风、光、水、储能资源,自去年首台产品下线后,公司在西藏地区拿下近6亿元订单。
这种飞地经济模式在隆子县同样见效,通过与山南市乃东区共建太阳能集热板生产线,不仅解决7000名群众供暖问题,更创造了30余个就业岗位,探索出边境地区产业协作的新路径。山南日出东方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是由湖南援藏工作队促成的招商引资项目,作为山南市首个跨县域飞地经济清洁能源项目,通过“注册在隆子、生产在乃东”的模式,实现了边境地区政策红利与核心区产业基础的深度结合。
三年来,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在产业招大引强上下功夫,引进中车株洲所、日出东方、藏湘韵味等多个优势项目,签约招商引资项目41个,引进企业71家,签约资金达49.33亿元,累计到位资金25.6亿元。
细微处见真情的温暖
医疗是民生大事,湖南援藏队给山南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在山南市藏医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专家赵瑞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专家廖乐乐完成了山南市首例关节多韧带损伤关节镜修复重建等手术,填补多项技术空白。贡嘎县中心医院更是在湖南援藏队的支援下,针对高原产妇居家待产的普遍现象,特别打造了西藏首家高原产儿协同中心,构建孕前到产后全周期保健闭环,并设立待产中心。
教育援藏同样成效显著。山南市第三小学的操场上,援藏教师戴胜利因高原反应只能“抓两只小鸡”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她所在的体育教研组创新设计锅庄舞、国学武术操等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强健体魄。
“在山南,随着好学校越建越多,家长们的要求更高了。”湖南援藏教师赵丽霞告诉记者,她来了以后发现这里的孩子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普遍薄弱。基于湘藏两地教育差异,赵丽霞牵头组建小学数学精品学科工作室,优化教学方式,有力提升了山南三小数学教学质量。
湖南援藏教师始终把提升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除承担教学任务外,还通过结对帮扶本地教师、邀请湖南名师进藏送教、选送山南骨干教师赴湘沉浸式跟岗学习、线上共享湖南学校资源,帮助山南市第三小学教学质量稳居自治区前列。
跨越山海的心灵交融
文化交流的种子也在雪域高原生根发芽。“湘遇山南·格桑花开”青少年夏(冬)令营让130余名湘藏学子结对研学,山南市第三小学获评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校;“花开并蒂湘藏情深”文化采风活动中,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唐卡、书法作品,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见证……三年来,湖南共有25所学校与10余所山南学校结对共建。
这种情感联结,在消费帮扶中愈发深厚——湘藏经贸中心年销售西藏产品超4000万元,藏香猪、牦牛肉等特色产品通过“藏品入湘”走进湖南千家万户。在30年对口援藏工作进程中,湖南深度挖掘市场潜能,积极探寻“湖南市场+西藏资源”创新模式,全力推动西藏特色产品走下高原,迈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湘藏经贸中心作为湖南省惟一的西藏主题大型经营场所,自2018年由湖南援藏工作队招商引资建设以来,便成了“藏品入湘”的关键枢纽。湘藏经贸中心的运营团队积极整合了50多家西藏企业和品牌,全力打通产品进入湖南市场的渠道。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湖南援藏工作队还在长沙、株洲、岳阳、常德等地新建了4家西藏商品展示销售平台,让更多湖南人有机会品尝到这些高原美味。
30年接力奋斗,湖南与山南结下了“茶叶与盐巴”般密不可分的情谊。从“缺氧不缺精神”的援藏干部到“一代接一代干”的产业工人,从医疗技术“零的突破”到民生福祉的“节节高”,这场跨越山海的帮扶,不仅改变了雪域高原的经济面貌,更在各族群众心中架起了团结进步的桥梁。
正如藏族群众所说:“湖南援藏工作队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在哪里,哪里就有希望。”(记者 陈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