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县委书记谈 | 绿染高原底色 链聚发展动能 | 县域经济网·中国县域经济报

地处青海省东部、祁连山南麓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藏高原。作为河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县城之一,大通县已成为全省的生态大县、农业大县、工业重点县,当“幸福大通”成色渐浓,“一城山水、大境通达”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固本,筑牢发展基底。生态底色已成为大通最亮丽的名片。大通强化污染防治攻坚,落实全省首创污水垃圾运维提级管理措施,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整治,润泽桥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积极谋划绿色低碳智慧电网等一批“双碳”领域项目,建成投用3500吨碳酸锂、10万吨大修渣项目,高效推动天合光能独立储能、超威储能等项目,聚力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县。截至2024年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38%,连续13年位列全省第一;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60.86%;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等称号。

链式突破,锻造产业硬核。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县域经济破局的关键核心,必须坚持延链补链、优化升级。大通县立足资源禀赋,依托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川工业园区),集聚51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中铝600KA、桥铝50万吨绿电铝产能置换等项目,全力打造“青海绿铝·高原铝谷”;聚焦铝产业转型升级,打出政策组合拳,推动工业经济在质与量上同步提升,实现从电解铝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延伸。今年上半年,全县51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5.14亿元,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行业占比达84.6%,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政企协同、上下联动”的共同努力。

融合发展,集聚品牌优势。“农体文旅商”一体化发展是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有力途径,必须坚持错位发展、引流赋能。大通县致力“高原高品”,打造大通牦牛“阿耶神”高端生态品牌,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成为全省首个直供澳门冷凉蔬菜县级输出地;打造赛事IP,成功承办全省首届“村BA”篮球总决赛,实现体育赛事和产业经济良性互动,把赛事“流量”变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消费“增量”、产业“增量”、社会“留量”;以建设“文旅热县”为核心,打造了“青海湖之夜”“树蛙部落”等旅游爆点,体系化构建33个“冰雪欢乐季”、城关老街等体验式文旅产品,致力创建高原黄金海拔生态旅游体验区;集聚商贸优势,建设“大通号”县域经济体数字化平台,青海数字乡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入选全国数字乡村优秀案例。

招商攻坚,激活发展引擎。招商引资是县域经济守正创新的“源头活水”,必须坚持招大引强、培优育强。大通县坚持“一把手”抓招商,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为导向,聚焦农业精深加工、铝产业、文旅融合等领域,成功招引龙王集团牛羊交易平台、辉源绿铝等项目,推动“招大引强”跑出加速度;先后召开省外铝产业招商引资(巩义)、高质量发展(南京)项目合作推介会,签订年产20万吨铝箔等5项10.2亿元合作协议,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坚持扩大开放抓招商,综合保税区提升开放能级,与生物园区签订创新创业活力区共建协议,吸引京东智慧物流、年产10万吨绿色高纯电工圆铝杆等强链补链项目落地,县域经济发展动能显著增强。

城乡共融,绘就县域新景。城乡融合是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坚持统筹推进、一体布局。大通县以城乡融合为切口,主动融入“西宁—海东”都市圈,宁张公路、双新公路沿线整治及29项城乡人居环境项目全面完成,桥头公园提升改造建成投用,推动城乡从“二元分割”走向“一体共荣”;以城市更新为载体,实施一至三号桥城市更新项目,推进706厂综合开发利用,3个美丽城镇、99个和美乡村建成投用,城乡承载力显著提升;以交通建设为纽带,园林路拓宽改造、桥阴公路道路优化等项目建成投用,矿山东路全面贯通,G227线(大通段)全线贯通,新改扩建城乡道路78.3公里,三高速六国(省)道织密路网,城乡大动脉更加畅通、微循环更加便捷。

民生筑基,共建幸福标杆。群众满意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同心同向、同题共答。大通县有力保障群众安全,创新制定极端天气“叫醒”“叫应”联动工作机制属全国县级首例,全省首部地质灾害隐患防治条例制定印发,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大通经验”全省推广,2966户群众实现安居梦;有力促进群众增收,建设“大通花儿餐饮”统一品牌,推动“大通护工”走向全国,“大通护工”年度带动转移就业超万人。与此同时,有力增进群众福祉,大通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民俗博物馆开馆运行。

近年来,大通县先后荣获全国第八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新时代,踏歌行,大通步伐铿锵且坚定。(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委书记 马明旭)